白癜风症状 http://www.lesontuan.com/m/编者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常发生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病变,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首位致盲性眼病。然而ROP患儿中自然退行无需治疗者所占比例很大,全面深入了解ROP自然退行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其自然病程的认知,对合理安排经济高效的筛查时机,制定科学化、个体化的治疗和随访策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医院眼科王雨生教授团队通过对ROP自然退行患儿大样本、长期随访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系统性地总结ROP自然退行的规律和特征性眼底表现;通过严格合理的标准定义退行开始和完成的时间,详细分析不同分区和严重程度ROP患儿病变退行时程的差异;并应用生存分析的统计学方法研究可能影响ROP退行延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了ROP的自然病程,推动制定更合理高效的筛查和随访计划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12月于医院眼科确诊为ROP且未经治疗发生自然退行患儿的临床资料。详细记录患儿性别、年龄、出生孕周(GA)、出生体重(BW)、单多胎和分娩方式等一般情况;详细记录每次眼底检查时患儿ROP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嵴样病变、“爆米花样”病灶、视网膜出血(RH)、视网膜血管异常及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等分布及变化情况,并系统性总结ROP自然退行的眼底表现。此外,进一步分析ROP自然退行的时程,并比较不同位置和不同严重程度ROP退行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差异。
研究结果及讨论
本研究共收集年1月1日至年12月31医院眼科进行眼底筛查的例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共有例患儿确诊为ROP(检出率20.5%)。在例ROP患儿中,根据本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随访至ROP病变完成自然退行的患儿例。其中男性例(52.7%),女性例(47.3%);患儿平均GA为30.4±2.15周,平均BW为±g。
本研究纳入的例1~3期ROP患儿未经治疗均发生自然退行。在这一过程中,ROP病变逐渐消退,在连续随访检查中可发现视网膜病变的位置会从Ⅱ区退行至Ⅲ区,嵴的颜色可从鲑鱼粉色变为白色,视网膜逐渐完成血管化。整个退行过程中,视网膜血管迂曲和扩张的减轻可能表明早期退行,这常常会早于嵴变得平坦和消退。最终例ROP患儿病变消退且视网膜完全血管化。不同严重程度的ROP退行眼底表现不同。1期ROP退行通常表现为分界线逐渐消退,血管逐渐长入无血管的周边视网膜(图1)。2期ROP退行表现为典型的嵴样病变逐渐变平模糊,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逐渐减轻(图2)。3期ROP退行的典型特征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或视网膜外纤维血管增生逐渐消退,嵴逐渐变平消失,视网膜血管化逐渐完成(图3)。
图1.1期ROP患儿退行眼底表现
图2.2期ROP患儿退行眼底表现
图3.3期ROP患儿退行眼底表现
在ROP自然退行过程中还可观察到一些特殊的眼底表现。部分患儿的视网膜血管在ROP病变完成退行后依然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甚至部分在病变急性期时视网膜血管未见迂曲扩张,但ROP病变退行后血管反而出现迂曲扩张(图4A、B)。14例(5.9%)患者在有-无血管交界处观察到动静脉分流或环形血管形成(图4C、D);尽管ROP退行,3例患儿动静脉分流或环形血管依然存在。此外可见21例(8.9%)ROP患儿伴RH,所有患儿RH均在病变退行完成前被吸收(图4E、F)。13例患儿视网膜嵴隆起不规则,在退行过程中这些不规则的嵴通常先逐渐变直,然后再逐渐消退(图4G、H)。然而,部分患儿的嵴在退行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减小,相反会变为一个更大的平坦的条带样斑块,然后逐渐缓慢消退,这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图4I~K)。在7名患儿中见“爆米花样”病变位于视网膜嵴的后方,并在嵴退行前消退(图4L)。
图4.ROP患儿自然退行过程中的特殊眼底表现
尽管ROP可自然退行,但是一些眼底异常在退行后仍然存在。例自然退行的ROP患儿中,45例(19.0%)视网膜颞侧血管化不完全;16例患儿(6.8%)周边视网膜血管分支增加(图5A);13例灰白色片状病变残留(5.5%,图5B);13例(5.5%)可见视网膜色素改变,如色素沉着等(图5C);9例患儿(3.8%)在ROP退行后残留嵴样退化痕迹(图5D);7例(3.0%)最终上、下血管弓夹角变小(图5E);另外玻璃体条带样混浊或凝结6例(2.5%,图5F)。
图5.ROP患儿自然退行后残留眼底表现
此外,该研究对ROP自然退行时程的研究发现,ROP中位开始退行PMA为40.0W,完成退行PMA49.0W,持续时间8.5W(图6)。不同位置和严重程度的病变退行时程不同,Ⅱ区ROP开始退行和完成退行的时间晚于Ⅲ区ROP患儿,且退行持续时间更长;病变严重程度越重,ROP开始退行和完成退行的时间越晚,退行的持续时间也更长。
图6.ROP退行时程分布图
总结
该研究通过对大样本长期随访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系统性报道了ROP自然退行的规律和临床特征。不同严重程度的ROP患儿退行的眼底表现不同,退行过程中可出现特殊表现,ROP退行完成后,仍可见颞侧周边未完全血管化,周围视网膜血管分支增加,视网膜色素改变,残留嵴样退化痕迹,视网膜颞侧上、下血管弓夹角变小以及玻璃体混浊或凝结等异常表现。这对于了解ROP的自然病程,合理安排患儿随访时机十分重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了ROP的自然病程,为推动制定更合理高效的筛查和随访计划提供参考。从而减少检查次数和后续随访频率,节省不必要的医疗费用,缓解筛查需求与ROP相关专业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高效地促进我国ROP的筛查和防治工作。
专家简介
王雨生教授
空军(第四)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军眼科研究所所长,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带头人。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及专家会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眼科学组副组长。任《IntJOphthalmol》和《中华眼底病杂志》等6种国际和国家级学术期刊副主编,是《中华眼科杂志》等10余种专业杂志的编委。年被中国医师协会评为首届“中国眼科医师奖”,年起享受陕西省政府“三秦人才”特殊津贴。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主持国家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8项,国际合作以及省部级和军队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余篇;主编专著8部,出版《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是国内外该领域首部专著,主译的《小儿视网膜》和主编的《图说小儿眼底病》为国内儿童眼底病的开创性工作;参编多部国家级研究生、本科生和规范化培训《眼科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眼底病、尤其是小儿眼底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mb/7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