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 视网膜黄斑病变 > 针灸针法靳三针精华版图文视频
当前位置: 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 视网膜黄斑病变 > 针灸针法靳三针精华版图文视频
靳三针
靳瑞教授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岭南针灸新学派的创始人。他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已50年。靳瑞教授勤于探索、不断创新,总结出一套临床行之有效的针灸治疗组穴方法,这就是享誉海内外著名的“靳三针”疗法。“靳三针”既是靳瑞教授长期临床心得的结晶,更是其临证宝贵经验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取穴简约、主治广泛、组方独特、手法精湛、疗效显著,而且蕴含了深刻的理、法、方、针原理。“靳三针”疗法的精华,首先体现在“三针”的含义上。《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针灸治疗疾病的精髓也蕴涵于此。“选穴精、疗效佳”是针灸临证遵循的基本法则,靳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发现,很多疾病常常可以用三针便能解决,神医华佗曾说:“针灸不过数处”,这个数,靳老便把其定为三。因而这个“三针”,靳老认为有其特殊的含义:不仅寓意事物生气勃发、生生不息,可达穴简效捷之目的;同时,也寓意着“靳三针”疗法能够源远流长,后人可据此发扬下去。
靳瑞教授将其学术思想和宝贵临证经验集中体现于三针疗法体系,三针疗法的创立不仅丰富了针灸治疗学,而巨为建立临床固定针灸处方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针灸研究的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莫定了基础。
1“靳三针”学术体系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靳老在海南从事脑型疟疾研究,同时也为附近的居民看病。当时海南岛有很多居民患有过敏性鼻炎。对于过敏性鼻炎的针灸治疗,按照以往教科书的编排,通过局部、远部、随证三种方法选穴,并采取一定的针刺手法,以补虚泻实,导气通经。由于当时穴位注射非常流行,靳老往往在针灸治疗后选迎香穴进行穴位注射。第一针注射具有抗过敏作用的维丁胶性钙,左右两侧各注射1ml,注射完以后,过敏症状即刻消失,70%以上的人都有效果。第二针是属于辅酶类的维生素B12。第三针是具有营养神经作用的维生素B1。经3次穴位注射后,整个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基本就消失了,效果可以维持1个月。这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靳老用这个穴位注射的方法给当地群众治疗各类鼻炎,效果快捷,所以当地的老百姓称靳老为“三针医生”,当时的“三针”指的是穴位注射。另外一种说法,是说靳老当时治疗这样的疾病,只需三次就可以治好,所以昵称靳老“三针大夫”。后来有人就问靳老这是什么方法,靳老心想既然打三次穴位注射就有效,那就叫“鼻三针”好了,结果“三针”的名号就这样传开了,附近的患者都慕名来找他看病。由此可见,早期的“靳三针”主要是指人们对靳老针灸疗效神速的美誉。而“靳三针”针灸治疗体系的真正形成,是在80年代的中、后期。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总结新中国建国近40年以来的中医药学成就时,决定由靳瑞负责针灸部分的临床研究成果的总结工作,靳老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有代表性的针灸临床研究资料输入电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系统分析了全国各地临床医生的针灸取穴规律,并调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分析得出:针灸治疗每一种疾病时,都会有三个主要的穴位起重要作用,于是精选出用三个穴位为主方治疗疾病。以此为基础,作为临床常用的固定针灸配方,而渐成临床取穴的习惯,取穴不多且疗效满意。此后,靳老带领他的学生开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及反复的临床实践,“靳三针”体系开始逐渐形成。
2“靳三针”的组穴特色针灸治病的选穴,不离局部、远部及随证选穴的原则,而选穴的运用又不离主穴及配穴两类。事实上,所有的三针穴组均作为主穴而设,临证还需辨证配穴。
11.根据腧穴局部作用组穴对于局部症状比较突出的病证,以病灶的周围或其上、中、下三部选穴配方,着重在于突出局部的治疗作用,加强了腧穴的近治作用。此类穴组有眼三针、鼻三针、面瘫针、面肌针、褐三针、耳三针、突三针、颈三针、腰三针、坐骨针、肩三针、膝三针、踝三针等。例如鼻三针,是由迎香、鼻通和印堂三穴所组成,且每个穴的应用都有其理论依据。如果将鼻分成上、中、下三段,位处上段的印堂穴为督脉所过,可以起到振奋阳气的作用(鼻疾症见打喷嚏、怕风、易感冒出汗等症状,多属肺气虚、阳气虚);鼻通穴位于鼻的中段,为经外奇穴,顾名思义,它有通畅鼻窍的作用;鼻下部的迎香穴,位于鼻翼旁,善通鼻气,专治不闻香臭,是治疗鼻疾的常用要穴。
22.根据脏腑经脉相关理论组穴治疗脏腑病变,主要选用与该脏腑有关的特定穴。中医理论中所讲的脏腑,是肉眼看不到的,指的是我们人体的一个个功能团。比方说“心”,所指的不是心脏,而是“神”。经络系统中的每一条经脉都有相对应的脏腑与之相连属,并随着经脉在人体内的循行,可与多个脏腑发生联系,专治脏腑功能失调类疾病,如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靳三针”中的胃三针、肠三针、乳三针、阴三针、阳三针、尿三针、胆三针等组穴就是根据脏腑经脉相关理论来组合的,又称之为“内景三针”。如胃三针由中脘、内关、足三里穴组成,中脘为胃之腹募穴,足三里为胃之合穴、下合穴;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专治“心、胸、胃”病证,因胃与脾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通过调理脾胃对五脏六腑皆有治疗作用。又如肠三针由关元、天枢、上巨虚三个穴组成。从字面上看,肠三针是治疗肠道疾病的,而从中医学理论来看,它治疗的是中医所讲的“腑”所主的相关疾病。大肠主津,可传化糟粕,如果大肠功能失调,会导致皮肤干燥,此谓不润。如果要滋润肌表,就要调理大肠的功能,从而化生津液。同时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功能正常,自然呼吸顺畅,肺功能就好。小肠生血,分清泌浊,饮食的精华部分到了小肠,清的变成血液,浊的变成尿液。肠三针在任脉和胃经上,阴中之阴为任脉,阴中之阳系胃经,两经均具有生血的功能。所以肠三针可以用来美容,还可以治疗贫血。
33.根据经脉循行结合穴位局部治疗作用组穴人体经络系统成树状分布,以十二经脉为主干,以奇经八脉为养分储蓄池,以大小络脉为枝叶,沟通内外,联系上下,网络周身。所有经脉各行其道,有特定的规律可循。在“靳三针”中,足智针就是根据经络循行规律结合穴位局部治疗作用而独创的。足智针由涌泉、泉中、泉中内穴组成。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为肾经经气始发之处,为肾经的“泉眼”。《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此处所言“足心”,乃足掌心,与手厥阴心包经劳宫穴的定位相呼应,应在足底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中点连线的中点,正好是足底凹陷最明显处,并将该处形象地命名为“泉中”穴。在“泉中”与然谷之间的经脉所过处,再取一个“泉中内”穴,位于“泉中”向内旁开约0.5寸处,处在肾经上。按照“头上有病足下取”这一传统说法,单独针刺涌泉疗效固然好,但显得力量单薄,若顺着肾经经气循行的方向,在其路径上增加“泉中”和“泉中内”两穴,与“涌泉”具有明显的协同加强作用。顾名思义,足智针可用于治疗神志类病证,如中风后遗症、失眠、眩晕、抑郁、健忘、痴呆、多动、弱智、自闭等。
44.根据腧穴所在经脉协同主治作用组穴十四经穴的主治既有其共同性,又各有其特殊性。根据这一原理,靳老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适应证广泛的三穴处方。例如:手三针与足三针。手三针由曲池、外关、合谷穴组成。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腕部病症,还能治疗颈部和头面部病症,是为主穴。由于头面部病症多因火热上扰,属于热证、实证为主,而曲池、外关,一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一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有清利头目、行气止痛等功效。《素问·血气形志》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曲池、外关两穴作为配用,既可针对病位,又可针对病性,用之统泻手三阳经之火。
足三针由足三里、三阴交及太冲穴组成。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因为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腹部,性属阴,所以足三里要当成阴穴看。《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肝主藏血,正所谓肝肾同源,所以太冲也是性属阴的腧穴。三阴交穴是足三阴经交汇之处,性极阴,所以脾经、肝经、肾经这三条阴经结合在一起,专治阴、血类病证。
55.根据腧穴的特殊作用组穴还有一种组穴方法是根据腧穴的特殊作用来组合,比如定神针、四神针、智三针、晕痛针、痫三针、手智针等。以定神针为例,定神针是一组治神要穴,由印堂和阳白组成。督脉为阳脉之海,内络于脑,印堂在督脉上,自古有“悬阳”之称,可知印堂乃阳气汇聚之处。《灵枢识》记载,印堂又名“下极”,与心相应,为观察心神强弱之要穴。阳白为足少阳胆经穴,位于两目瞳仁之上,而肝胆相表里,开窍于目,藏魂,此穴与眼神有密切关系。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古人认为,胆,担也,有力量,善担当之意。阳白顾名思义,也是阳气汇聚之处,少阳胆气足,则诸藏之气安定,不逆乱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此处两卫乃眼睛的代称。古人认为,印堂和双目是人的神气表露之处,因此定神针有定神的作用。
3靳三针”配穴特色在临床运用中,各三针穴组作为主穴外,还应根据脏腑及分经辨证施治的原则来随证配穴,才能起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1脏腑辨证配穴如鼻三针作为主穴治疗鼻疾,应根据不同的状况配以其他的穴位或穴组。打喷嚏、鼻痒、流清涕明显者,可以补肺俞、太渊穴或灸背三针;如果是鼻流黄浊脓涕,眉棱骨痛,舌红苔黄,属阳明经有热,可以泻行间、曲池、尺泽穴或手三针。肺经有热泻尺泽,肺经虚补太渊,这是属于脏腑辨证的补母泻子的方法。又如治疗咳嗽,脏腑辨证,病位在肺,按照补母泻子的方法行针灸治疗,再配合中药,如果疗效不好,通常与大肠腑有关。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久咳之人治疗效果不佳,从与肺经相表里的大肠经着手,泻上巨虚、下巨虚、曲池穴,疏导大肠,肺气降则咳自止。
2分经辨证配穴针灸除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以外,着重突出的是分经辨证。针灸治疗作用于经络,所以在治疗肢体躯干病证时,除了局部选用靳三针穴组外,还要懂得分经辨证。例如肩三针(肩前、肩中、肩后)作为主穴治疗肩周疼痛时,还要根据疼痛放射的不同部位来分经辨证,在远端选穴行导气同精法。肩前穴疼痛明显可选远端的合谷穴,肩中疼痛明显可选外关或中渚穴,肩后疼痛明显可选后溪穴,这充分体现了分经辨证配穴的特色。
3靳氏配穴十法(1)滋水济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阴虚阳亢证(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取肾经的原穴太溪、合穴阴谷,用补法。
(2)泻南补北法:泻南方的火,补北方的水,适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咽喉肿痛,舌红,舌尖痛等病症(代表方剂为“知柏八味丸”),泻少府、内关穴以泻火(泻南),补太溪、阴谷穴以补水(补北)。
(3)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气郁结,肝胆火旺或肝木乘脾土引起的病证,常取肝经的太冲穴,用泻法;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用补法。
(4)培土生金法:适用于脾肺两虚,痰湿水肿证。补太渊、足三里、三阴交穴,导气阴陵泉穴。
(5)从阴引阳法:腹为阴,背为阳,在腹部、任脉上取穴治疗阳腑的病变或阳证,如胃痛选中脘穴,灸阴阳三针之气海、关元、归来穴,治疗肠腑病证取肠三针、尿三针等。
(6)从阳引阴法:是在背部取穴以治疗五脏之疾病,如咳嗽、哮喘灸肺俞穴,肾虚腰痛、不孕不育灸肾俞穴,消化不良灸脾俞、胃俞穴,心悸、失眠取心俞穴。
(7)上病下取法:病变于上取下部穴,如耳疾取绝骨穴,眼疾取光明穴,脑病选足智三针(“头上有病足下取”)。
(8)下病上取法:病变于下取上部穴,如腹泻不止、尿失禁、阳痿等灸百会穴、四神针。
(9)左病右取、右病左取法:这相当于传统针灸的巨刺、缪刺法,如右侧偏瘫可针左侧的颞三针,也可选左侧正常肢体相应的穴位来治疗,这也就是用正常的经气引导病变的经气,又叫以“生气导死气”。又如,右侧肢体疼痛可选左侧相应的穴位泻之。
(10)补母泻子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常用于“子午流注”针法。
4“靳三针”手法特色在临床上经常可见到一些针灸医生将针扎进穴位后,要么就加电,时间到了就出针,要么干脆什么手法都不做。这样的医生治病的疗效就可想而知了。靳三针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非常重视针灸的手法。中药要有效,除了用药精当,还讲究炮制、煎煮及服食方法。针灸是一种“术”,要起“犹拔刺”、“犹雪污”、“犹解结”的良效,除了选穴恰当,施术手法尤为重要。“靳三针”属于传统针灸术,其针刺手法,包括入针、行针和补泻三部分内容。
1入针手法入针的关键在于:两神合一,用意在针,得气为度。
所谓两神合一,即医者之神与患者之神合于施针穴位上。针灸是由医者和患者共同完成的,即是以医者的神调患者的神,两者都要专注。入针是针刺的第一步。首先应将针慢慢地靠近穴位,让患者知道针刺即将开始。接下来,针尖要在一瞬间快速通过皮肤以减少疼痛。刺过皮肤后,则应慢慢地往下压,医者不仅要留意针下的感觉,还要留意患者的表情、感觉的变化,入针深浅以得气为度。
缓慢捻转进针法是“靳三针”的独特入针手法。该手法强调针尖要接触皮肤片刻,快速破皮后再缓慢入针。针刺前针尖接触皮肤可保证取穴准确,引起患者警觉,有助于医患之间两神合一;缓慢捻转可激发表层卫气、增强针感;快速破皮可减轻疼痛甚至不痛;缓慢进针有助于探穴和得气,且不容易刺伤血管和神经,能保证操作安全。
2行针手法进针之后要力求得气。影响得气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针刺时机、患者体质、针刺深浅、穴位的准确度、患者的感觉等。如果入针后不得气,则应采取行针手法,使其得气。行针的目的是催气,催气乃为了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可见气至与否,是针刺有效的基础,若患者不能得气,就要用适当的行针手法来催气。
“靳三针”的行针手法往往采取捻转飞法,也就是传统的“飞针”手法。此法非常实用,而且容易掌握。“飞法”的操作:用拇指与食、中指相对捏持针柄,一捻一放,捻时食、中指内屈,放时食、中指外伸,搓动针柄,如此连做三次,整个手呈小鸟飞状。飞法能加强患者的针感,使其得气。
讲到飞法,就要谈及飞针引气。飞针引气,就是用飞法使得整条经脉上针感的传导加强,使气至病所。例如眼疾的治疗,扎眼三针以后,是不能在眼部行飞法的,而应该在远端穴位(如光明穴、太冲穴等与肝胆经、肾经、眼睛相关的远端穴位)上行飞法。相应的远端穴位一有针感,患者的病所就有了反应。例如治疗面瘫,往往可以在对侧的合谷穴行飞法。又如治疗头痛,如果是阳明经头痛,可以在远端的内庭、解溪、足三里穴行飞法;如果是后项痛,可以在昆仑、委中穴行飞法;如果是巅顶痛,可以在太冲和涌泉穴行飞法;如果是膀胱经、少阳经头痛,可以在外关穴行飞法。
3补泻手法在得气的基础上,行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实现传统针灸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治病作用。“靳三针”常用的补泻手法运用了《针经》里最传统的补法、泻法、导气同精法(导气法)。
“靳三针”的补泻针法采用《内经》补泻中最基本的提插补泻法,因为其他补泻方法(如迎随、捻转、开阖、呼吸补泻法等)都是以提插补泻作为基础的。提插补泻要在得气的前提下,并选择在五输穴上行补泻。例如治疗鼻炎,不在迎香穴上做补泻手法,而在合谷穴上做;治疗眼疾,不能在睛明穴上做补泻手法,而应选择太冲穴;治疗耳疾,不能在听宫穴上提插,而应选择中渚穴。每条经脉都有五输穴,做手法时应遵循“补其母穴,泻其子穴”的原则。当然,原穴、背俞穴、募穴和其他特定穴都可以行补泻手法,但最常用的还是五输穴。
补法应重按轻提。“重按”,意思是缓而紧——把针紧紧地捏住,慢慢地往下压。“轻提”,意思是快而松——针紧紧地往下压之后,一松,很快地就提上来了。重按轻提的手法是在毫厘之间的。重按的时候紧紧地按,按的时候哪怕不动、紧紧捏住针柄,也是重按,然后把手一松,很自然地提上来。泻法应轻按重提。针刺得气以后,针在深处,医者轻轻将针尖一点,然后紧紧捏住针柄往上提。导气同精法,在《内经》中又称导气法。《灵枢·五乱》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操作要点是进针后用同等的力度持针,缓慢提插,既不补也不泻,以达到导气、同精的目的。医者应察言观色,针随患者的呼吸徐入徐出。操作过程中,应用暗示法,让患者的呼吸与医者的呼吸产生共鸣。因为患者的气息是病气,是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气息,而医者是健康的人,用医者的气来引导患者,导向一个有规律、健康的呼吸。
在“靳三针”里经常会用到灸法。灸法也有补泻,和提插补泻是一个道理。行补法灸时,应温和悬灸,然后慢慢地靠近穴位,轻轻地提起来。例如补关元、气海,医者一手持艾条,另一只手的手指轻轻地放在穴位附近以感受温度,将艾条慢慢靠近患者的关元和气海穴,此时患者会觉得越来越热,待其感觉到烫的时候,轻轻迅速地将艾条提起来,然后再慢慢地靠近他的皮肤,如此反复。行泻法灸时,应将艾条迅速靠近患者皮肤,当患者感觉到很烫的时候,慢慢提起,引泄而出。例如,治疗寒邪所致的腹泻,可以在天枢穴、关元穴、气海穴做灸法泻法,一边熏一边吹,当皮肤发烫的时候,慢慢提起。行导气同精法灸时,往往选择四神穴、百会穴、背俞穴进行。操作方法是慢慢地往下放,在温和灸得到温度的时候(称为“得气为度”),再慢慢地往上提,就像前面所讲的“徐入徐出”。
补泻的效应是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主。“补”,是补的经脉之气,患者自我觉得“若有所得”;“泻”,是泻经脉之气,患者自我觉得“若有所失”。“补泻无形”,是患者自我觉得既没有“得”,也没有“失”,但整个人之“气”变得比治疗前顺畅。
组穴穴位视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hn/8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