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年龄血糖腰围,就能算出糖尿病患者会不


<

原创鲸鱼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周资讯第期:知道发病年龄、空腹血糖和腰围就能简单预测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视网膜疾病风险,甚至还能算出死亡风险!

本文提要

胰岛素敏感性昼夜节律导致黎明现象发生

三项指标就能预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风险

与世无争的佛系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溃疡

1

胰岛素敏感性昼夜节律导致黎明现象发生

DOI:10./s---w.

黎明现象由Schmidt等在年首次发现,是指在糖尿病患者夜间血糖控制平稳且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清晨3~9点的黎明时间出现的高血糖状态。黎明现象会影响患者的整体血糖控制水平。如果黎明现象未能得到充分控制,患者的餐前、餐后血糖水平会持续升高,甚至全天的血糖也会升高。然而,黎明现象发现近四十年来,其背后的机制一直没有定论。不过,最近发表于《Nature》的研究提出,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区GABA神经元的REV-ERB基因,控制胰岛素抑制肝脏糖异生的昼夜节律,可能与黎明现象有关。

图1.1研究发表于《Nature》

这项由美国贝勒医学院医院领衔的研究发现,大脑中缺乏昼夜节律基因REV-ERB基因的小鼠表现出与黎明现象相似的特征。随后,研究人员分析了2型糖尿病患者中REV-ERB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存在黎明现象的患者与没有黎明现象的患者相比,两组患者的基因表达昼夜节律不同。这些结果提示,REV-ERB基因可能的确与黎明现象的发生密切相关。

图1.2红色为小鼠脑内的REV-ERB基因表达

血糖代谢中的胰岛素敏感性具有昼夜节律,而此次发现的REV-ERB基因可能就是调节这一节律的关键所在。为了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进一步敲除了小鼠的REV-ERB基因,发现此时小鼠的糖耐量出现了问题。分析显示,REV-ERB基因在调节肝胰岛素敏感性节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与进食行为或基础肝葡萄糖产生无关。

正常生理状态下,在人体醒来前后,肝脏糖异生达到高峰,以防止人体在睡眠中出现低血糖,同时也为醒来之后的活动提供能量。而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在醒来时达到高峰,让机体做好进食的准备,有利于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补充睡眠期间消耗的能量。

正常人大脑的生物钟和人体中的REV-ERB基因表达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EV-ERB基因仅在白天表达,而在晚上不表达。不过,存在黎明现象的糖尿病患者体内REV-ERB-α和REV-ERB-β基因就没有那么听话。在睡眠状况无差异的情况下,有黎明现象的患者与无黎明现象的患者相比,两者的表达的确存在差异。

图1.3出现黎明现象的糖尿病患者黎明血糖升高

这一基因表达昼夜节律的差异可以解释人们黎明现象的发生。这一发现不仅为胰岛素敏感性的昼夜节律提供了一种解释,更是阐释了黎明现象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用胰岛素改善黎明现象的发生,而此次的研究则为治疗这种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使用药物来调节REV-ERB基因的表达。

REF:

[1]DingG,LiX,HouX,etal.REV-ERBinGABAergicneuronscontrolsdiurnalhepaticinsulinsensitivity.Nature.2Mar24.doi:10./s---w.

[2]CircadianclockgeneRev-erblinkedtodawnphenomenonintype2diabetes.EurekAlert!25Mar2.Accessedvia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hn/104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