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新希望


糖尿病(DM)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新近中国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近10%,即发病人口超1亿人,大约有万死于糖尿病。其中,95%是II型糖尿病(T2D)。

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单位:百万人)

许多科研人员深入研究,对百万例糖尿病进行分析,总结糖尿病的并发因素。结果认为体质指数(BMI)高、谷物吃得少、细粮吃得多、体力活动少和高血压是中国糖友不断增多的最重要因素。具体如图一所示:

图各类因素导致的糖尿病因素

BMI的计算公式: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它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指标,该指标能简单、实用、可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指标的数字能及时反馈自身的身体情况,过高时则要注意减重、运动,避免引发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的疾病。

T2D的发病机制是肥胖导致的慢性炎症而致的胰岛素抵抗,造成高血糖、以及持续的高血糖并进而导致的糖代谢与脂代谢紊乱,从而对胰岛beta细胞造成进行性损伤。

T2D的治疗包括两个方面的措施:

一方面是使用降糖药物与胰岛素增敏剂改善高血糖状态。

另一方面是使用外源的胰岛素以补充胰岛功能下降而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的不足。

01

传统方式干预糖尿病

糖尿病需要综合干预。鉴于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年龄不同,干预方案也不同。

一线药物:二甲双胍(无禁忌症一直保留);

二线药物:两种口服药物联合;

三线药物:基础胰岛素/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或3种口服药物联合干预;

四线药物:多次胰岛素干预。

当3种口服药物联合干预血糖不达标时,调整为胰岛素干预方案时先采用基础胰岛素/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方案,预混胰岛干预和多次胰岛素干预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目前的治疗方案尽管很多,仍然无法完全实现稳定控制血糖,引起胰岛功能不断的损毁,最后导致心脑血管、神经等系统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志在必行。

02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分泌多种因子参与损伤的组织与器官的修复与再生而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MSCs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胰岛、神经、血管内皮、骨、软骨、肌肉、肝脏、心肌等多种组织细胞,除此之外,MSCs还具有低免疫原性和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能逃避免疫识别、抑制免疫应答,这就为同种异体使用提供基础。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MSCs通过分泌的细胞因子可发挥免疫调节与降低炎症的作用。

由于MSCs是原始的修复细胞,生理状态下处于静止状态,当机体的稳态发生改变,它以非对称分裂的模式复制子代细胞处于修复再生以恢复机体稳态,即MSCs发挥作用的触发因素取决于其周围环境,环境因素负反馈触发MSCs的反应机制,产生修复与再生。

T2D起源于肥胖导致体内慢性炎症的发生,长期的慢性炎症诱发的细胞对胰岛素的吸收存在障碍,也就是胰岛素抵抗,抵抗的持续,严重影响了细胞对糖的吸收,出现高血糖。经过研究发现MSCs输注明显下调了2型糖尿病大鼠中肝、骨骼肌、脂肪等组织中慢性炎症小体NLRP3的表达,激活PI3K-AKT的表达,改善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同时MSCs可促进巨噬细胞M1向M2的转化,并促进自噬,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促进胰岛再生。MSCs短时间内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主要是通过调控了肝脏的糖代谢(抑制糖异生,促进糖酵解和糖原合成)。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以及文献中,发现采用干细胞治疗,在模型动物的后期,伴随高血糖的改善,是胰岛数目与β细胞的再生。MSCs输注后,其分泌效应改善了损伤胰岛的微环境,促进了损伤胰岛的α细胞向β细胞的转化,修复损伤的胰岛。

干细胞治疗优势:

降低药物干预;

血糖降低25-47%,能够明显缓解;

降低患者对胰岛素的依赖;

调节细胞因子,明显减少和缓解其他组织器官并发症的发生;

增加II型糖尿病患者的C肽水平和调节性T细胞水平;

干细胞增殖分化成胰岛β细胞,修复胰腺损伤;

激活休眠干细胞、替代凋亡细胞、清除有害物质;

稳定、安全,无任何副作用;

03临床患者案例

临床案例1

口服二甲双胍和佳维乐

57岁的余女士接受干预前:空腹血糖平均值9.02mmol/L,口服二甲双胍和佳维乐,并结合饮食控制,空腹血糖值为6.87mmol/L。患者自觉每日服药很麻烦,偶尔会遗忘,望寻求更好的干预方案。

既往史:II型糖尿病7年诊断:II型糖尿病

干预效果:糖尿病治愈。停用降糖药物,空腹血糖逐渐降低至4.83mmol/L,恢复正常生活。

临床案例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65岁吴先生接受干预前:3年前空腹血糖检测平均值10mmol/L,在医生指导下在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诺和锐)28IU/日,后监测空腹血糖值7.2mmol/L,仍高于正常值。近期自觉视力较前下降,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血管病变。

既往史:II型糖尿病3年

诊断:II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干预效果:治疗有效。晨起随机空腹血糖降至5.3mmol/L。胰岛素的注射剂量减少到24U/日,并在逐渐减少用量。眼底病变趋于稳定,视力较前有所改善。

临床案例3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82岁的陈先生接受干预前:11年前感觉体力不足、乏力,空腹血糖平均值在10mmol/L,后诊断为糖尿病。口服多种降糖药控制不理想,空腹血糖值为7.91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8.02%,脑动脉硬化,记忆力下降。

既往史:II型糖尿病11年

诊断:II型糖尿病

干预效果:糖尿病治愈。停用降糖药物,空腹血糖逐渐降低至6mmol/L,糖化血红蛋白降为6.36%。运动力及记忆力改善。

临床案例4

神经与血管病变造成ED

63岁李先生接受干预前:13年前空腹血糖持续平均在8.6mmol/L,经医院检查后确诊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控制,空腹血糖转为6.94mmol/L,指标控制不理想,近几年发生了勃起功能障碍(ED,俗称“阳痿”)。

既往史:II型糖尿病病史13年

诊断:II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

干预效果:糖尿病治愈。停用降糖药物,空腹血糖逐渐降至6.04mmol/L,糖化血红蛋白降为6.45%,身体各项功能恢复。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先进的干细胞技术有希望能够从根源上改善糖尿病,恢复胰岛功能。对于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也能起到缓解并发性并阻止进一步恶化的效果。

同时,干细胞是近年来糖尿病干预研究中具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干细胞的应用转化为更多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康复希望。

细胞治疗网

细胞治疗科普平台

干细胞

免疫细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bf/862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