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尤需防视网膜病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高收入国家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而早产儿患病率高达20%。眼科专家提醒早产儿家长,一定要时刻注意孩子的视力发育情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指新生儿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所致的一类疾病,这种病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是导致儿童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早产儿胎龄越短,出生体重越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
专家表示,早产儿都应该到儿科和眼科进行眼睛检查,尤其是出生体重低于克或胎龄不到32周的早产儿是视网膜病变的高危人群。专家说,20%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者经过早期治疗,大约有10%可以避免致盲。
应通过眼科检查进行诊断。因为出生体重>g且经适当治疗的婴儿,发生明显的早产儿视网膜病是罕见的,应考虑其他诊断(如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norrie病)。预防早产的发生是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最佳方法。在早产儿出生后,应只提供足以避免缺氧的氧气量。预防剂是维生素e(一种抗氧化剂)和限制光暴露(一种前氧化物)的使用正在研究中,改善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预防是全球研究的焦点。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为指导医务人员规范开展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抢救及相关诊疗工作,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提高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生存质量,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儿科学、围产医学、新生儿重症监护、眼科等专业的专家,就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拟定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供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遵照执行。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的抢救存活率不断提高,许多在原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成活的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得以存活。但是,一些由于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全和医疗救治措施干预引发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高收入国家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这一问题引起国内外医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卫生部要求,在《指南》执行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医务人员进行早产儿抢救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培训,重点加强对产科、儿科和眼科专业医务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按照《指南》要求,正确应用早产儿抢救措施,早期识别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降低致盲率。医疗机构之间要建立转诊制度。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要提高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认识,加强对早产儿的随诊,要及时指引早产儿到具备诊治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诊断或治疗。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执行《指南》有关情况的指导和监督,重点加强对产科、儿科和眼科医务人员掌握《指南》情况及医疗机构落实转诊制度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bf/8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