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毅,沈严坤,舒会叶
引用:邵毅,沈严坤,舒会叶.氯喹性视网膜病变的监测方法.国际眼科杂志;21(6):-
作者单位
()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医院眼科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重点研发项目(BBG);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计划(BCBL);江西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星火推广计划”项目();江西省卫计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江西省卫计委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
摘要
氯喹类药物在治疗风湿病、皮肤病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时间使用会导致不可逆的黄斑疾病和视网膜病变,甚至永久性失明,并且它们的毒副作用与使用剂量、治疗时间长、是否有角化病和肾或肝功能不全等有关。因此对于两种药物引起视网膜病变的监测也比较复杂,需要眼底自身荧光(FAF)配合光谱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D-OCT)的宽视野进行,对于视网膜病变复杂的患者还需使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等进行确诊。具体的监测方法需要临床眼科医师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和初步监测结果进行确定。
关键词
氯喹类药物;副作用;宽视野监测;多焦视网膜电图
DOI:10./j.issn.-..6.12
>>>>>>>
临床上相对于氯喹而言,羟基氯喹疗效更好,安全性也更高,因此临床应用更加广泛。然而近来氯喹性视网膜病变率上升较快,长期使用羟基氯喹的患者视网膜病变率高达7.5%[1],而氯喹对视网膜损伤更大,这种损害大多表现为光感受器受损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变性,可能导致“牛眼黄斑病”和中枢视觉的永久丧失[2],这些症状相对在亚洲患者中更加普遍。按时监测,适时停用氯喹类药物,可使其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最小,也可以降低进一步病变的风险。
>>>>>>>
正文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专
家
简
介
邵毅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省井冈学者,赣江学者,美国Bas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bf/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