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警惕脑梗死的7大误区,您中招了吗


误区1:晨练、大运动量有益无害。

真相:

不恰当的运动也会有风险,很多意外事件都是发生在晨练时。不少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而凌晨至上午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另外,尤其秋冬季低气温、低气压更容易引发脑梗死,若中老年人过早起床锻炼、剧烈运动,血液在四肢肌肉的分布会增多,脑部供血减少,更易诱发脑梗死。故中老年人运动时间不宜过早,程度不宜剧烈,应适度运动。

误区2: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多,长期吃,会导致身体损害,而保健品更安全。

真相:

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是脑梗死二级预防不可或缺的,其他药不可取代的。保健品的安全性未接受科学评价,保健品的成分质量等问题尚有待监管,即便是优质的保健品也只是治疗的辅助品,不是药物,不能作为唯一的、起主要作用的防治疾病的手段。而且保健品很贵,破了财未必能治好病,还可能耽误病情。

误区3:中药没有副作用,西药副作用大。

真相:

有些人常认为中草药乃“纯天然”,无毒副作用,因此更愿意服用中药来治病,有效的降压药物、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则被人们拒之门外,只是因为西药的说明书上有大量的明确副作用,而中药则没有“副作用”。其实不然。中药,尤其是成分不明的中药出现严重副作用(肝毒性、肾毒性等)并不在少数。建议中西医结合来治疗疾病。此外,中药治疗医院通过中医师辨证施治,切不可信那些偏方妙法。

误区4:每年输两次液,可以通血管,预防脑梗死。

真相:

“输液通血管”,在临床主要指的是“静脉溶栓”,而“静脉溶栓”是脑梗死急性期的抢救方式,有着时间窗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家所理解的“输液通血管”是希望通过输液来稀释血液疏通血管,实际上输液后体内这些液体很快通过利尿的方式被排出体外,血液短时间内又恢复原状,根本达不到疏通血管预防血管狭窄的目的,而预防最适宜的手段是口服药物和适当饮水。再者,一般输液时都会选择一些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中药注射剂,大多数有效成份是丹参、银杏叶、红花、三七等,这些注射液也有很大的风险,如输液反应、微粒栓塞等,尤其老年人心肺肝肾功能差,过多输液增加脏器的负担,甚至诱发心衰。另外,中药注射剂的输注对溶媒、滴速、冲管液、使用疗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不恰当的输液只会使病情更重,致残率更高。

误区5:脑梗死好了,就不需要继续吃药了,血压降下来了,就可以停药了。

真相:

脑梗死的复发率很高,5年复发率是30%,1/3的人因复发而再次住院,所以要坚持长期吃阿司匹林类药物来预防再次脑梗死。血压之所以能降下来,是因为降压药物的维持,停了降压药,血压必定会上升,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心、脑、肾、视网膜并发症,全身大小血管病变,或再次脑梗。所以,血压应维持在正常范围并切忌忽高忽低,则降压药物需要长期规律的服用。

误区6:只要吃了阿司匹林类药物,就不会再得脑梗死了。

真相:

脑梗死的防控措施是综合的,阿司匹林类抗血小板药物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尽管阿司匹林很重要,但别忘了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降糖、调脂等药物,同时还要从自身做起,控制好危险因素,做好二级预防。

误区7:阿司匹林可以治疗和预防任何类型的脑梗死。

真相:

临床大夫推荐阿司匹林是因人而异的,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吃阿司匹林来治疗脑梗死的,对于由心房颤动导致的脑卒中是凝血因子参与的血栓形成,阿司匹林效果是有限的,应选用合适的抗凝药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bf/514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