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惟视讲堂王雨生教授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每个儿童中约有1.0~1.2个盲童。尽管儿童视力残疾仅占全球2.85亿视力残疾比例的4.0%,但儿童盲的盲年(blindyears)较长,其危害与成年白内障盲相当,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盲协会已将儿童盲作为“视觉,消除可避免盲”防盲治盲全球性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

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儿童首位致盲原因

全球范围内导致儿童盲的主要解剖部位在视网膜,代表性疾病为ROP、视网膜和黄斑营养不良、视网膜色素变性等。我国年进行的6个省市人0~6岁儿童视力残疾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包括ROP在内的视网膜视神经病变占15.6%。年上海市盲校的调查结果显示,ROP占盲或低视力学生总数的17.0%,在盲校学生致盲眼病构成原因中占33.0%,是盲校学生中首位致盲眼病。随着社会变迁以及疾病谱的变化,ROP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可避免和可治疗盲中的一个主要疾病,是儿童盲防治重点。

2ROP三级防治网构建的背景

ROP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尤其是低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自年卫生部颁布《早产儿用氧与视网膜防治指南》以来,我国ROP的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公众对ROP知晓度较低;政府专项资金投入有待提高;ROP专业人员匮乏;产科、新生儿科、眼科医师仍未普遍重视ROP筛查工作;筛查工作开展不平衡,覆盖不全面;尚未建立起全国性或地域性的,集科普宣传、筛查、诊断、治疗或转诊、随访为一体的较完善的ROP防治体系。

近年来,我们在西北地区积极推进ROP的筛查和防治工作,探寻符合国情并具有区域特色的防治体系。一方面推进远程医疗,通过搭建ROP网络系统,以解决部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ROP防治的困境,使之成为ROP防治策略之一;同时,致力于构建覆盖地域的ROP三级防治网,并在初步的实践推广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3ROP三级防治网的基本框架

3.1一级单位

大量产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等地完成;县级以下地区的新生儿出生率较高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现实。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分布范围广,眼科医师相对匮乏,其他学科专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眼病防治专业知识欠缺。但恰恰正是这些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是可能接触ROP患儿的最前沿。

ROP防治的一级单位就设在这些机构,责任人员为产科和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本级单位的职责和要求是相关人员知晓其卫生政策法规和各项指南,将符合筛查标准的新生几接指南的要求推荐到防治网上一级,即二级单位进行眼病筛查。由于对机构条件和相关人员专业技能无特别要求,无需投入过多的设备资金和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其要求不高,执行难度不大,通过对相关法规和指南的集中培训学习,很容易达到要求,胜任其相应的职责。

3.2二级单位

设置在地市级和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眼科。这些机构的眼科医师具备眼底病及小儿眼科方面的知识,经培训可熟练掌握间接检眼镜检查技术,有进行眼部检查的能力。这一级单位的职能和要求是,能够对一级单位推荐的新生儿进行初步的眼部检查,并做出合理诊疗或双向转诊安排。即对于无眼疾患儿转回一级单位;轻度病变需观察的患儿,可定期预约进行随诊检查;对于可疑病例或是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儿,则推荐到网络的三级单位。本级单位一般具备基本的眼部检查条件,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也较容易实现,完成相应的工作并无太大困难。

3.3三级单位

设置在国内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bf/49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