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科普关于高血压,你想知道的问题都在这


“人家说高血压药吃了就停不下来,会依赖,我不想吃!”

“头晕了我就量血压,高了就吃,不高就不吃。”

“吃了几天血压正常了我就不吃了。”

……

这是常常听到的有关高血压的答话,每次,彦之都要再次进行高血压宣教,再次强调坚持吃降压药的重要,毕竟,高血压的后果彦之见得太多了。

彦之医生将平时常回答的问题归纳起来,让更多人看到。毕竟,我们国家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关于高血压,你想知道的问题都在这里了!

1.降压药有依赖性吗?

2.高血压有什么并发症?

3.血压多少算高血压?

4.医院就紧张,这样的人怎么诊断高血压呢?

5.诊断高血压就要一辈子吃药吗?

6.用什么降压药最好?

7.在家如何测量血压?

8.血压降到多少才算达标?

9.我没有头晕,要不要吃药?

10.血压正常了就停药行不行?

11.我头晕量血压高就吃药,不晕就不吃药,这样子可以吗?

12.哪些人容易得高血压?

……

1.降压药有依赖性吗?

当然没有!

降压药不是安眠药,不是毒品,没有依赖性。一般人听说吃降压药后不能停药,就把这认为是降压药依赖,心生恐惧,不愿吃药。

其实,不能停降压药不代表降压药依赖,科学的说法是“与高血压共处”。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到正常水平。我们吃降压药的目的是为了将血压降到正常水平,最大程度地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2.那么高血压有什么并发症呢?

血压高本身并没有什么危险,尤其是有的病人耐受性很好,收缩压高达毫米汞柱都没有头晕头痛的症状,导致病人对降压治疗的疏忽。

高血压的危险性在于它的并发症。

脑中风是高血压最主要的并发症,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其他的严重并发症还有: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病、周围血管病、视网膜病变。这些并发症严重伤害病人的身体,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与降压药的并发症相比,药物的副作用应是可以接受的,况且,不能耐受一种降压药的副作用,可以更换另一种降压药呀。

担心药物“依赖”、担心药物副作用而不吃降压药,无异于因噎废食!

3.说得这么吓人,那么血压多少算高血压?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是高血压。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高血压分1、2、3级。

这里需要注意,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正常血压是指收缩压mmHg和舒张压80mmHg。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叫正常高值。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数据,血压水平-/80-89mmHg的人群,10年后心血管风险比血压水平/75mmHg的人群增加1倍以上;血压-/80-84mmHg和-/85-89mmHg的中年人群,10年后分别有45%和64%成为高血压患者。

对于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应该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警惕高血压的发生。

4.医院就紧张,这样的人怎么诊断高血压呢?

到医院由医生测血压(称为诊室血压),根据血压判断有没有高血压是我国最常用的高血压诊断方法。但是有的人白天血压正常,晚上血压高(彦之医生的父亲就是这样),医院就血压高(称为白大衣高血压),这样的人建议在家自测血压,或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见下表

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均由医生进行评估。对于诊断高血压的病人,建议在家监测血压,并将血压记录到本子上。

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记录。家庭血压监测有利于了解病人生活状态下的血压,详细的记录便于医生调整治疗药物。

5.诊断高血压就要一辈子吃药吗?

这倒不一定,得先看是什么类型高血压。

当测量的血压达到高血压标准,我们还需要做些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尤其是年轻人高血压。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简称高血压,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常见疾病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实质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

对于继发性高血压,治疗就应该针对引起血压增高的疾病,比如手术切除肾上腺腺瘤、手术切除嗜铬细胞瘤、治疗肾脏疾病等。如果引起血压增高的病能被治好,血压将随之正常,自然就不需要一辈子吃药了。

但是对于大部分的高血压病人,也就是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是需要长期,甚至终生吃药坚持治疗的。

6.用什么降压药最好?

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有五类: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常以洛尔结尾),钙通道阻滞剂(CCB,常以地平结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常以普利结尾)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常以沙坦结尾)。

用什么降压药最好,这需要根据病人的特点来选用,而不能因为亲戚朋友用某种药好,就用一样的药。彦之医生总结了下面四条选药原则。

首要的一条是,选择长效的降压药,也就是一天只需要吃一次的药,这样才能达到平稳降血压的效果。临床中常见到病人说“我每天吃药啊,早上吃一片卡托普利(或者心痛定)。”卡托普利和心痛定都是短效药物,不推荐用于长期降压治疗,病人这样吃药根本没用啊!

其次看自身合并的疾病,选择有针对性保护器官的药。β-受体阻断剂对心脏有额外的保护作用,对以舒张压(低压)高为主的高血压可优先选择使用。

ACEI和ARB除了降压、还有降尿蛋白、保肾的作用,是肾脏病和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尤其ARB,没有干咳的副作用,血钾和血肌酐升高的副作用也比ACEI要轻,因此比ACEI更安全。

我们吃药降血压不仅仅是为了将血压降下来,还应该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避免并发症。一般认为,CCB、ACEI、ARB和β-受体阻断剂有器官保护作用。

第三是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比如β-受体阻断剂减慢心率,CCB引起面红耳赤、下肢水肿、牙龈增生,ACEI导致干咳、血钾升高、血肌酐升高等等,得选自己能耐受副作用的降压药。

第四是符合自己的经济条件,毕竟降压药是必须天天吃的,买得起才能坚持吃啊!

总之,选最适合自己的长效降压药,必要时联合用药,按时吃药,药不能停!

7.在家如何测量血压?

在家测血压监测血压有利于了解病人生活状态下的血压,详细的记录便于医生调整治疗药物。因此,建议有高血压的病人都自备一台电子血压计在家。

测量方法如下:

1)选择符合标准的电子血压计。

2)测血压前,被测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不憋尿,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

3)被测者取坐位或者卧位,坐位时最好坐靠背椅,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

4)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的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

5)按开始,静待测量结束,过程中不要说话。

6)应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7)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固定时间测量血压,按时间顺序登记在本子上。

8.血压降到多少才算达标?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

降压治疗的好处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本身。不达标,并发症就难以控制!

不同的人高血压降压目标不同。

对于一般高血压病人,血压应降至/90mmHg;能耐受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病人可进一步降低至/80mmHg。

对于老年人高血压,65~79岁的老年人,首先应降至/90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90mmHg;≥80岁的老年人应降至/90mmHg。

对于特殊的病人,具体降压标准见下表,表中的CKD表示慢性肾病。

9.血压正常了就停药行不行?

有的病人吃降压药后血压逐渐降到正常,就认为自己的高血压治好了,自行停药,并且不再测量血压,这是不对的。

只要停药,血压就会逐渐升高到原先水平,不予治疗,还会继续升高。如果血压升高而病人没有头晕头痛症状,就特别容易忽视血压高的问题。长此以往,高血压会损伤全身动脉,伤害心脑肾眼等器官。终有一日,以脑中风、心脏病或肾病、眼病表现出来,那时后悔可就晚了。

10.我没有头晕,要不要吃药?

没有头晕不代表血压正常,只要诊断了高血压病,就该坚持吃药。

彦之医生见过许多病人,测血压高达甚至毫米汞柱而病人本人根本没有头晕头痛症状。

没有头晕的人更容易忽视血压的监测及高血压的治疗,你可不要成为其中的一员!

11.我头晕量血压高就吃药,不晕就不吃药,这样子可以吗?

前面说过,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的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危险。

如果不坚持吃降压药,血压就会在吃药时降低,不吃药时升高。血压升高时病人不一定有症状,无法及时察觉,因此会造成血压波动。血压的波动会加重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

因此,一旦诊断高血压,就该坚持每日服药。

12.哪些人容易得高血压?

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有高血压。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南北差异: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越来越高,这可能与北方平均气温低以及北方人群吃菜更咸有关。

遗传和年龄是两个无法改变的因素。家族中有高血压病人,你得高血压的几率就高于一般人。年龄越高,得高血压的几率越大。

重点来了,我们能够改变的高血压危险因素有:高盐饮食、肥胖和超重、过度饮酒、精神紧张、缺乏运动。

不想得高血压,你就应该低盐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限制饮酒,同时安排好工作和生活,适当放松自己,避免精神紧张。

近期天气寒冷,低气温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更容易升高,高血压病人这时更应注意保暖,按时吃药,避免血压波动。

高血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高血压,不管血压高!

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最重要!

本文已经获得转载授权,版权归原作者彦之医生所有,彦之医生为海医院神经内科郑俩燕主任医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bf/49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