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警小知识系列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型
药物不良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
根据药品不艮反应与药理作用的关系,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A型反应和B型反应。A型反应为药品本身药理作用的加强或延长,一般发生率较高、容易预测、死亡率也低。
而B型反应与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一舫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在具体病人身上谁会发生、谁不会发生难以预测,有时皮肤试验阴性也会发生。
近年来,国外一些专家把一些潜伏期长、用药与反应出现时间关系尚不清楚的药品不艮反应如致癌反应,或者药品提高常见病发病率的反应列为C型反应。
A型不良反应
A型药物不良反应与常规的药理作用有关,属于非计划中的药理行为。反应的发生通常与剂量有关,发生率高(大于1%),可重现,可在临床试验中被发现。例如β-受体阻滞药引起的心动过缓,大环内酯类引起的恶心,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引起的血清素综合征,麻醉剂引起的呼吸抑制,利尿剂引起的低血钾等。
A型药物不良反应也包括器官选择性损伤,例如氨基糖甙类对肾、耳的毒性,氯喹引起的视网膜病变,齐多夫定引起的骨髓抑制,对乙酰氨基酚造成的肝毒性等。另外,有的A型不良反应具有迟发性,与药物累计剂量或者时间有关,并不常见。可能在临床试验中未显现,在上市批准后才被发现。如某些妊娠期妇女使用己烯雌酚后,子代女婴青春期后患阴道癌,以及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迟发性运动障碍等。
A型药物不良反应可在临床前药理毒理实验和临床试验中被发现,也可在上市后的临床试验,自发性报告,处方事件监测和观察性研究中被发现。但由于背景发生率高,非特异性,机制与药物治疗行为可能无关,需要延长用药时间来发现,或只在特定人群中发生等因素,A型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也有难点。例如蛋白酶抑制剂对心血管的影响,器官移植时用的免疫抑制剂引起的感染,抗肿瘤药引起的贫血,药物对妊娠期的影响等。
经研究A型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为:药品活性成分和制剂因素、药代动力学因素、药物相互作用。
B型不良反应
B型药物不良反应是病人个体特异性反应,机制不明确,也可能与药物变态反应或病人的高敏体质有关,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等属于此类。B型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关系不明显,一般较难预测,其发生率低,甚至罕见(1/)),但通常急性、意外和严重,需要格外引起重视。例如帕托洛尔诱发的硬化性腹膜炎。
B型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与药物暴露有暂时相关性(免疫学),通常背景频率低,如血小板减少,血管炎等。可在上市后的自发性报告,处方事件监测,病例对照监测和数据库分析中被发现。
B型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为:过敏反应和免疫机制、药物代谢因素、病毒感染
C型不良反应
有些不良反应难以简单地归于A型或B型,有学者提出为C型不良反应。
C型药物不良反应属于在统计学上比例失衡的反应,可能混杂因素突出,并很难通过后续的研究来证实。可能在很有限的自发性报告,处方事件监测,病例对照监测和嵌套案例控制研究中发现。例如接受激素替代治疗的妇女发生急性肺栓塞的风险增加。
C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药警小知识系列报道:
1、药物警戒定义、起源和意义
2、药物警戒法规
3、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不良事件
4、药品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区别
5、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bf/4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