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致盲性最高的眼病竟也青睐SLE患者说到底


近日,有狼疮患者分享了自己因药物性白内障接受了白内障手术的经历,引发了广大患友的一系列讨论,其中一位患者的评论引起了小编的注意:“吃羟氯喹多久引发的白内障?”

(点击图片查看蝶友帖子)

严格来说,药物性白内障的出现与羟氯喹关系不大。

1

解读药物性白内障

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发现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吩噻嗪类药物会导致白内障的发生[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由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故而也存在并发白内障的风险。

在临床上,由糖皮质激素引发的白内障患者会出现以下临床特征:

多为慢性起病,在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出现视力下降的情况,较少出现急性起病的情况;

在后囊下出现散在性的点状混浊及淡绿色的细条状混浊,并有彩色小点状结晶,混浊逐渐向皮质发展,在后囊下形成淡棕色盘状混浊,其间有彩色的小点和空泡,最后皮质大部分混浊;

常有其他疾病迫使患者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但是在停用糖皮质激素后,一般白内障症状无法完全缓解。

2

白内障与羟氯喹关系不大

因此关于有些患者认为是羟氯喹导致的白内障,其实是知识点混淆了。

羟氯喹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消化道症状、眼底视网膜损害和神经系统反应[2]。其中最被重视也是SLE患者最担心的视网膜病变与每日剂量、用药持续时间相关,总体发生率是7.5%。

羟氯喹所致的眼底视网膜损害通常临床表现为可逆性视野改变;持续用药会出现色素脱失区,形成典型的双侧牛眼样黄斑病变。

相较于激素导致的药物性白内障在停药后无法完全缓解,羟氯喹引发的眼部不良反应通过停药、减量或者其他药物辅助干预后均可消失。

3

源自SLE的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

SLE是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以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多系统受累为主要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对眼部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和眼底病变等。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是SLE患者长期接受激素治疗后发生的晶体后囊下混浊,是对SLE患者并发药物性白内障的更精确解读。

目前临床上通常通过双眼分次手术来治疗白内障,一项针对46位并发白内障SLE患者的手术追踪研究显示,术后较术前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大部分患者术后视力>0.8;术后仅个别患者出现一过性眼压过高、葡萄膜炎等症状,但在治疗后均有好转;术后随访期间,1例患者出现眼底病变,在给予眼底激光和扩血管药物等综合治疗后,患者自诉视野变明亮,但矫正视力未见好转[3]。

上述大部分患者术后视力都有所好转,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手术安全性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术后发生的葡萄膜炎与SLE密切相关。因为SLE会导致免疫复合物在眼部沉积,通过免疫反应造成血管炎症、闭塞从而破坏了正常眼部组织。

同时因为SLE患者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机体免疫功能不稳定,可诱发感染或潜在的病灶扩散,伤口愈合延缓,增加手术风险,因此在SLE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前需详细反馈全身病史,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sx/79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