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类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渐进性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紊乱,且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疾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GDM)。目前降糖药物主要有9大类,包括口服类药物和注射类药物,口服类降糖药物包括双胍类(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注射类降糖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那么,这9大类降糖药物有什么区别呢?一.低血糖风险低的降糖药物糖尿病病程15年、既往发生过无感知性低血糖、有严重伴发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者,需注意防范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风险较高或低血糖危害较大者(如独居老人),建议选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TZDs、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单独使用不会引发低血糖,5类药物之间联用也不会发生严重低血糖反应。单独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不明显或极少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磺脲类、格列奈类、胰岛素及其类似物有引起低血糖的风险。其中在相同降糖效力下,格列奈类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低;低血糖风险德谷胰岛素/U-甘精胰岛素<U-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中性精蛋白锌胰岛素。二.主要降低餐后高血糖的降糖药物餐后高血糖为摄食后1-2h血糖7.8mmol/L,其与糖尿病微血管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高、多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相关,且是致HbA1c升高的重要原因,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明显相关,也可能与老年人整体认知、执行和注意力障碍有关。胃排空和肠道激素(如肠道胰高糖素样肽1(GLP-1)、胆囊收缩素(CCK)、肽YY等)对餐后血糖的平衡有重要调节作用,即胃排空速率过快易致餐后血糖波动,并可能致糖耐量受损,甚至糖尿病,而抑制胃排空可延缓食物中的葡萄糖吸收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有助于餐后血糖管理,同时肠道激素可对胃排空速率进行调节。此外,餐后高血糖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与第一时相/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在进餐后不受抑制、餐后肝糖输出未受抑制相关。以降低餐后高血糖为主的降糖药物有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肠促胰素类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短效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短效胰岛素及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其中短效GLP-1受体激动剂对餐后血糖的调控效果更好;预混胰岛素制剂包含一定比例的短效/速效胰岛素,也可降低餐后血糖。三.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物肥胖和超重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并使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升高,且肥胖是糖尿病肾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致慢性肾脏病的恶化。糖尿病合并超重或肥胖者,优先考虑有利于减轻体重或对体重影响中性的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其减轻体重的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GLP-1受体激动剂(减重获益为索马鲁肽>利拉鲁肽>度拉糖肽>艾塞那肽>利司那肽)、SGLT-2抑制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且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既可减轻体重及减少内脏脂肪。合并腹型肥胖的糖尿病者,优先考虑使用兼有减轻体重和减少内脏脂肪的降糖药物。可增加体重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TZDs),其中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增重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和个体差异性,基础胰岛素增重效应小于预混胰岛素。药物体重内脏脂肪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不明确GLP-1受体激动剂↓↓↓↓可显著降低体重,其在美国、加拿大、欧盟已被正式批准为减肥药物。二甲双胍↓(可减轻体重约1.1kg)不明确磺脲类↑不明确格列奈类↑不明确或↓α-糖苷酶抑制剂中性或↓不明确噻唑烷二酮类(TZDs)↑↓DPP-4抑制剂中性中性SGLT-2抑制剂↓↓↓可减轻体重,平均减少1.8kg。因增加尿糖排出,会致代偿性的食欲旺盛,其减重作用需配合控制饮食等。四.有降压作用的降糖药物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或伴发病之一,且高血压也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随血压水平的升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及其危害等也增加。此外,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并存可使心血管疾病、卒中、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降糖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TZDs)、SGLT-2抑制剂有降压作用。分类对血压的影响GLP-1受体激动剂有降压作用,且主要影响SBP。二甲双胍可降血压,机制可能与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抑制肾小管水钠重吸收,而减轻容量负荷有关。噻唑烷二酮类(TZDs)通过PPARγ激活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降低血压。SGLT2抑制剂可降低收缩压(SBP),有致糖尿增加的渗透性利尿作用,通过减少容量使血压降低。五.骨折风险低的降糖药物糖尿病者的骨质量受损,骨折风险升高,降糖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TZDs)可加重骨质疏松的风险,使骨折发生率升高,主要见于罗格列酮,禁用于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者。高骨折风险的糖尿病者,应选用不影响骨代谢或有骨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绝经后妇女或高骨折风险的男性,避免使用TZDs,尤其避免联用磺脲类和TZDs。DPP-4抑制剂对骨折的影响偏向于中性。六.有心血管、肾脏获益的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或慢性肾脏疾病(CKD)是2型糖尿病(T2DM)常见合并疾病,也是T2DM者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2型糖尿病分级诊疗与质量管理专家共识》(年)中指出,2型糖尿病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慢性肾脏病(CKD)及其他高危因素(高血压、血脂紊乱等)时,无论HbA1c水平如何,应优先选择有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糖尿病肾病多学科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年)中指出,降糖药物优选有肾脏保护作用的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年更新版)》中指出,SGLT-2抑制剂、DPP-4抑制剂(利格列汀、沙格列汀)、格列喹酮可能有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即有肾脏获益。SGLT-2抑制剂有保护心血管和肾脏的作用,可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和/或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达格列浄已被FDA批准用于心力衰竭,可降低成人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者的心血管死亡与住院风险。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避免使用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有保护心血管和肾脏的作用,可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和/或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且在心血管获益方面,证据强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利拉鲁肽>索马鲁肽>艾塞那肽周制剂。利拉鲁肽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降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成人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脑卒中)的风险。此外,《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解读》(年)中指出,新一代磺脲类格列美脲经证实有与DPP-4抑制剂相似的心血管安全性。《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中指出,格列美脲是目前唯一有心血管安全性评估证据的磺脲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TZDs)、沙格列汀和阿格列汀可能增加心衰的发生风险,尽量避免用于合并心衰的糖尿病者。七.有降低尿酸作用的药物血尿酸水平增高可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且是非糖尿病人群未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是糖尿病肾病进展和恶化的重要预测因子,也与动脉粥样硬化、外周神经病变相关。降糖药物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SGLT2抑制剂可降尿酸。磺脲类可促进尿酸的排出;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可减轻因蔗糖分解导致的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噻唑烷二酮类(TZDs)可能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尿酸水平;SGLT-2抑制剂通过增加尿酸的排出而降低血尿酸水平。参考文献:
1朱依谆等.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10(1):15-17
3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年版)[J].中华内科杂志,,57(9):-
4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建设规范及管理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5(11):-
5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J].药品评价,,12(23):42-48
6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4(5):-
7徐小涵等.胃排空速率变异与血糖调节的关系及基于胃排空速率的降糖策略[J].中华糖尿病杂志,,12(5):-
8基于肠促胰素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的快速建议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2(6):-
9DPP-4抑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4(11):-
10DPP-4抑制剂超药物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J].药品评价,,11(13):10-17
11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年版)[J].药品评价,,14(1):5-11
12GLP-1受体激动剂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J].中国糖尿病杂志,,26(5):-
13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6(1):14-18
14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临床合理应用中国专家建议[J].中国糖尿病杂志,,24(10):-
15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2(8):-
16王勇等.年肥胖药物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19(5):-
17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9(7):28-70
18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5(7):-
19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57(12):-
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5(6):-
型糖尿病分级诊疗与质量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12(5):38-52
22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53(10):-
23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J].中国循环杂志,,35(3):-
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年更新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5(6):-
25糖尿病肾病多学科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48(5):-
26应令雯等.《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解读[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12(1):59-69
2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J].中华糖尿病杂志,,12(1):1-10
28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56(3):-
29中国肾脏疾病高尿酸血症诊治的实践指南(版)[J].中华医学杂志,,97(2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sx/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