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别不当回事,严重会失明


责任编辑:灰灰

众所周知,糖尿病有多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已成为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延长,DR的患病率逐年增加,致盲率也逐年升高。

发病率高后果严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它是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典型病变,是一种影响视力甚至致盲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人眼睛里的视网膜上分布着丰富的血管,是人体内最容易受到糖尿病危害的组织之一。较高的血糖首先会使人体内的微小血管受损,而视网膜便是容易被影响的组织之一。

图片来源:mayoclinic

一项Meta分析纳入全球35项研究的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DR患病率为34.6%。来自我国的研究显示,中国大陆糖尿病人群DR患病率为23%。

有报告称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人数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5倍,其主要原因为DR。也有文献报告指出,在失明的糖尿病年轻患者中86%为DR所致,老年糖尿病患者因DR失明者仅为三分之一。

大多数人对糖尿病及其眼部并发症缺乏必要的了解,尤其是年轻糖尿病患者抱着“我年轻我没事”的心态,直到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时才到眼科就诊,延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降低致盲率的关键所在。

警惕这些早期症状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阶段可能没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或许会出现以下症状:

眼前有黑色“漂浮物”、“蝌蚪”、“蜘蛛网”

视物发生扭曲,成像是哈哈镜变形的样子

视物有闪光感

视物模糊、有重影

色觉受损

视野中出现黑暗或空白区域

视力明显下降

糖尿病起病隐匿,很多患者只因无症状而不自知,并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症状不明显,从防盲角度来说,定期做眼底检查尤为重要。

图片来源:pixabay

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后进行首次综合性眼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的5年内应进行综合性眼检查。随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至少每1-2年进行复查,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则应增加检查频率。

DR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显著减少失明的风险。DR研究组和DR早期防治研究组的研究结果证实,DR患者定期随诊,接受必要、适当的视网膜光凝和玻璃体手术治疗,可以使90%的患者避免严重视力下降。

如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病程是DR最重要的发生因素。I型糖尿病患者病程5、10、15年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5%、60%和80%。2型糖尿病5年以内病程者,使用胰岛素与不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比例为40%和24%,该比例在病程长达19年以上的患者中分别增加到84%和53%。

DR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或明显血糖波动、高血压、高血脂、妊娠、肥胖、易感基因、吸烟等不良嗜好。针对可控高危因素采取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图片来源:pixabay

控制血糖/血压

大量证据显示纠正代谢紊乱可改善DR状态,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和调节血脂是防治DR的基本措施。血糖的波动以及低血糖会加重眼底改变,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预防和(或)延缓DR的发生及进展。推荐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科学降糖,同时重视降糖的速度与幅度。另外,血压控制也可以缓解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建议患者在家自行监测血压水平。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吸烟会增加DR发生率,是2型糖尿病发生视网膜病变独立的可控风险因素,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视网膜病变6年发生率低1/3。因此,戒烟限酒,吃健康食品,定期锻炼和减肥,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我国大庆研究的后续20年随访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生活方式干预组具有更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严重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降低47%。

总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高且危害严重,但它可防、可控,通过对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的控制,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期望DR不再是成年人的首位致盲因素。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10(1):16-.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视网膜病变学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专家共识.中华糖尿病杂志.,10(4):-.

3.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年).中华眼科杂志.,50(11):1-70.

4.姜燕荣.重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与治疗.中华糖尿病杂志.,12(4):.

5.罗大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防治.糖尿病患者之友.,7:13-15.

6.







































白癜风有什么药
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sx/28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