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糖尿病最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血糖控制不佳,随之而来的各种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遍及全身,心、脑、肾、眼、下肢等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均可受累,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将会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尿毒症、失明、足坏疽等严重后果。
一般说来,当机体某一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常会暴露一些蛛丝马迹——要么是异常的症状表现,要么是异常的检查结果。
正是凭借这些临床上的异常信号,我们才得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如何看出糖尿病并发症的蛛丝马迹呢?
1.来自眼睛的信号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物模糊或眼前黑影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年老眼花,这很可能是长期高血糖引起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所致,医院检查,排除糖尿病眼病。
2.来自口腔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出现牙龈萎缩或肿痛、牙周感染或口臭、牙齿松动甚至脱落时,都可能与患者血糖长期控制欠佳,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钙质流失增加有关。因此,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早处理。
3.来自皮肤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出现全身皮肤及外阴顽固性瘙痒、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股癣、甲癣等)、毛囊炎或疖痈、皮肤不明原因地起水疱,且反反复复、久治不愈,要想到这可能是由于长期高血糖所致的糖尿病性皮肤病变。
4.来自四肢的信号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两侧对称性的肢端麻木、蚁行感、针刺感、灼热感、疼痛感,或者是痛、温、触觉减退或丧失等感觉异常时,往往提示糖尿病患者已经出现周围神经病变。
5.来自消化道的信号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腹部饱胀、顽固性便秘;或是出现顽固性腹泻,但又不伴有发热、腹痛及脓血便,这很可能是长期高血糖损害胃肠道自主神经,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所致。
6.来自骨骼的信号
当糖尿病患者感觉腰酸背疼,且有明显驼背时,很可能是骨质疏松所致。骨骼是以蛋白质(胶原蛋白)为基质,大量的钙沉积于上而形成的。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较高,肾脏在排出过多葡萄糖的同时,血液中的钙也随尿大量流失。此外,由于胰岛素缺乏,糖尿病患者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因此,容易引起骨质疏松。
7.来自肾脏的信号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尿液泡沫增多、夜尿增加、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往往提示可能出现糖尿病肾病。
8.来自心血管的信号
正常人往往活动时心跳比休息时快、白天比夜间快。而某些糖尿病患者则表现为休息状态下心跳过快(我们称之为静息心动过速),并且白天与夜间的心率变化不大(我们称之为固定心率)。
此外,还有些患者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即从卧位(或蹲位)起立时,常伴有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眼前发黑,严重时会出现晕厥。出现上述症状说明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受累。
定期做这些检查,早期发现并发症
心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筛查
1
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心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糖尿病确诊时及以后,至少应每年对心血管病变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筛查。
筛查的内容包括:
血糖(空腹、餐后2h、糖化血红蛋白等)、
血压、
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体重指数(BMI,正常不超过24kg/m2)
腹围(男性<90cm;女性<80cm)
血尿酸等。
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
静息时的心电图检查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筛查价值有限,对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应进一步给予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心脏超声、冠脉造影检查来评估心血管病变情况。
糖尿病肾病的筛查
2
诊断主要依赖于尿白蛋白和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确诊2型糖尿病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筛查,包括尿常规、24h尿白蛋白定量、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肌酐、尿素氮。这些筛查结果有助于发现早期肾脏损伤,并鉴别其他一些常见的非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常常只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正常人<30mg/24h)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正常值<30mg/g)增高,而尿常规、血肌酐和尿素氮可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后者才开始出现异常。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
3
从防盲角度来说,定期做眼底检查尤为重要。确诊2型糖尿病后,应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和视力等眼科检查。对于眼底病变可疑者或有增殖前期、增殖期视网膜病变者,应进一步做眼底荧光造影。
在没有条件全面开展由眼科医师进行眼部筛查的情况下,可由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拍摄至少2张以黄斑及视乳头为中心的45°角的眼底后极部彩色照片,进行分级诊断。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筛查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最具代表性,表现为双侧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有典型症状的容易被发现和诊断,没有症状的需要通过体格检查或神经电生理检查做出诊断。临床上,联合应用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等5项检查,可以做出判断。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累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系统,出现体温调节、出汗异常及神经内分泌障碍。可以通用心率变异性及体位性血压变化测定、24h动态血压监测等判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如果患者静息状态下心率90次/分钟,或有体位性低血压(立、卧位血压差:收缩期≥30mmHg,或舒张期血压差≥20mmHg),说明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足病的筛查
5
询问患者有无手足麻木、疼痛、蚂行感等感觉异常。检查足部外观和动脉搏动情况:有无足部畸形,皮肤色泽是否正常,有无胼胝、破损及溃疡,有无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等情况。对于怀疑有下肢缺血的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踝肱指数”(ABI,正常值≥0.9;0.9表示下肢动脉血管有硬化;0.6表示下肢血管病变比较严重)。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6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常规进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筛查。对于有足溃疡、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不论其年龄,应该进行全面的动脉病变检查及评估,包括皮肤温度测定、间歇性跛行试验、颈动脉杂音、股动脉杂音、足背与胫后动脉检查。
部分结果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测定“踝肱指数”。若ABI1.3,应继续给予血管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若0.9ABI≤1.3,患者有跛行症状,应进行ABI运动负荷试验;若ABI≤0.9,即可诊断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其他
7
通过胸片、腹部B超等检查,明确是否有肺部感染、脂肪肝或其他伴随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ss/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