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OCTA)是近年来发展成熟的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无需静脉应用造影剂便能快速、安全获得高分辨率眼底血管成像。目前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眼底疾病的诊治和随访,尤其是血管性病变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等。在EURETINA大会上Prof.FrancescoBandello接受《国际眼科时讯》采访就OCTA、术中OCT在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及黄斑水肿、黄斑前膜的治疗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OCTA及术中OCT在临床中的使用
DR是目前全球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DR的发病率不断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眼科医师对眼底的检查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OCTA技术逐渐成为诊断DR极为有效的工具。OCTA检查视网膜病变的优点在于没有任何侵入性,在检查过程中不需要静脉注射任何试剂,检查速度比较快,而且不需要患者散瞳。由于医师进行检查操作很容易,患者也更容易接受。OCTA检查的另一个优点是其在评价毛细血管阻塞方面尤其有效。与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能存在荧光素渗漏影响眼底观察不同,OCTA检查没有任何荧光素渗漏问题,所以能清晰的观察到毛细血管的闭塞情况。当然,OCTA也存在一些缺点,其中最主要的是OCTA评估眼底病变的区域相对较小,只能观察位于视网膜中央的一部分区域,这对DR患者来说是不够的,因为很多DR患者病变位置可能位于视网膜周边,所以使用OCTA检查可能丢失部分视网膜周边的信息。此外在OCTA检查图像上无法显示血-视网膜屏障损伤的情况,血-视网膜屏障损伤是DR较为主要的表现,这方面检查无法覆盖也是OCTA检查的劣势所在。相对而言,经典的荧光素血管造影在血-视网膜屏障损伤的检查有一定的优势,血-视网膜屏障损伤是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发生时最重要的病理表现。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OCTA的结果与结构OCT的结果来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从而尽可能避免接受荧光素血管造影这一有创检查。随着OCT技术的不断发展,术中OCT检查应用也越来越多,可以让术者在手术特定时刻看到视网膜解剖结构发生的变化,这可以保证手术过程中的精确性,是眼科手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当前术中OCT辅助存在的问题是其操作较为复杂,而且会延长手术的时间。有时候术者手术操作非常娴熟,想要尽快完成手术而不想在手术过程中过多的等待OCT结果,但是在术中能精确观察黄斑部情况仍然是非常有意义的。
黄斑水肿与黄斑前膜的治疗
黄斑水肿是一种综合征而不是一种疾病,多种血管性视网膜疾病都可能表现为黄斑水肿。治疗黄斑水肿需要明确其发病的具体原因,并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与DR引起的黄斑水肿的治疗方案是不同的。目前,临床使用非常广泛的抗VEGF药物对黄斑水肿非常有效,在国际上这些药物都经批准了黄斑水肿适应证。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黄斑水肿的治疗也非常有效,并且能够在眼内维持较长时间且有效的药物浓度,有些药物甚至能持续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黄斑前膜与黄斑水肿一样,在不同的疾病中都可能出现,有时会同时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多见于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或其他视网膜血管疾病、葡萄膜炎等。多年前黄斑手术刚开始开展时,黄斑前膜剥除术被认为是风险非常高的手术,但随着手术器械的更新与手术技巧的提高,在目前来看该手术标准化、安全,很少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Prof.FrancescoBandello认为目前黄斑前膜手术非常安全有效,而且其手术适应证范围在不断拓宽,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斑前膜的手术量也会逐渐增高。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多少钱白癜风哪里可以根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mb/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