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漫谈中医糖尿病中医治疗之我见


儿童白癜风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5602639.html

漫谈中医:糖尿病中医治疗之我见

(糖尿病科普及其中西医治疗)

作者:周美家(原创)

编辑:秀小米

前言:糖尿病当前是一个多发病,常见病。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已经有1.14亿的糖尿病患者,成人患病率高达11%,后备军的比例高达36%,就是说基本上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还有三个半即将踏入这个行列。

.壹.

糖尿病科普

中医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如果按图索骥的对应,西医的糖尿病,当属于中医消渴症范畴的一类分支疾病。

既然是谈“糖尿病”的治疗,首先得科普一下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由于中医没有这个病名,我们只能从现代医学来了解它,看看现代医学是怎么定义的糖尿病的: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的。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获取这么一些信息:1、糖尿病病因复杂,言外之意,还没怎么弄明白;2、它是属于代谢性疾病范畴;3、血糖高是它的基本特征;4、与胰岛素关系密切,要么是胰岛素缺乏(分泌缺陷),要么是胰岛素虽然有但不起作用(作用缺陷)。

那么,“血糖”是个什么东东?“胰岛素”又是何方神圣?

血糖,简而言之,就是血液里的葡萄糖浓度。医院吊水,最多见的就是吊葡萄糖。血液里怎么会有葡萄糖呢?这么说吧:如果把人比作一辆汽车,那么葡萄糖就是汽车里的汽油;如果把人比作一台电脑,那么葡萄糖就相当于电能。葡萄糖是人类生命的能源。

胰岛素是人体器官胰脏里一种叫胰岛β细胞的分泌的一种激素,它主要的作用就是分配人体内的葡萄糖。它是将葡萄糖配送到每个细胞时打开细胞之门的“钥匙”,也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的关键酶。换言之,没有胰岛素,葡萄糖就只是葡萄糖而已,是起不到能源作用的。

理解了“血糖”和“胰岛素”,才能理解什么是糖尿病。

进食后,由碳水化合物转变而来的葡萄糖通过小肠入血进入肝脏,于是血液里的葡萄糖含量(血糖)急剧升高。胰脏迅速将储存的胰岛素送入血液,并不断产生新的胰岛素进入血中。胰岛素努力工作,将葡萄糖分配给需要它的细胞,并将多余的葡萄糖变成糖原或者脂肪储存起来,血糖则下降。这个过程是进食使血糖升高后自动降低至正常水平的过程。胰岛素是唯一的一个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

如果不是进食时间而人体又需要大量能量补充时,也有升高血糖的机制。这些激素均提示需要能量补充: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甲状素和胰高血糖素。因而这些激素也称为升糖激素。这些激素能促使储存的糖原分解,或者产生糖异生(非糖变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再通过胰岛素将葡萄糖释放到需要能量的地方。所以在没有进食的前提下,体内储存的糖原和糖异生则是血糖的来源。

从上述机制可以看出,血糖总会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根据大量的统计数据,将健康人的血糖值的某个范围定义为血糖的正常值。这个值不是你我能定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或者美国糖尿病协会规定的,我国采用的是WHO制定的标准。

人体生命活动任何时候都需要葡萄糖,细胞的新陈代谢需要能源、思考问题需要能源、远动更需要能源。所以血液中必须保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浓度低了则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这就是可怕的“低血糖”。

“糖尿病”却指的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高了!是因为上面讲的那个血糖升高后自动降低的机制出了问题,导致血糖长时间处于高浓度状态。那么怎么才算是高了呢?先看下表:

上表中有四个类别,头一个是正常范围,最后一个则是糖尿病的指标。如果你的指标属于中间两个指标的范围,则表明你可能离糖尿病不远了,就是所谓“糖尿病后备军”的指标范围。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正常水平空腹血糖不能低于3.9,否则可能有低血糖风险。

既然是指标,那么也就有严格的规定:空腹血糖是指进食后8小时以上,一般是指晚上进食后第二天早上未进食前这个时候测的血糖;而餐后两小时血糖指的是空腹状态(前述状态)下进食标准量的葡萄糖或馒头,自进食开始后两个小时测的血糖。有了这个标准,测出的值才有比较的价值。否则,吃的东西不一样,测量的时间不一样,测出来的结果本来就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也就失去了评判的价值。

上面说了糖尿病的判断标准。都是糖尿病,因为其病因的不同,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尽管病因没完全弄明白,但大方向还是比较清晰的。我国目前采用WHO年的病因学分型体系,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四大类: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4)妊娠糖尿病

我们先说一说1)、3)、4)三类糖尿病的病因。

1型糖尿病大多是胰岛β细胞发生自身免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而引起营养物质代谢性异常疾病。什么是“自身免疫破坏”?简单地说,免疫系统本身是抵抗“外敌”的,因为存在基因缺陷(遗传因素),结果在感染某种病毒时(环境因素)免疫细胞连自己都“攻击”,把制造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给灭了。这类病人一般发病年龄小,进展快,患者很快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由于这类病人胰岛素绝对缺乏,目前治疗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来替代自身胰岛素的不足。1型糖尿病占临床上糖尿病的5%。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病因学相对明确,如胰腺炎、库欣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引起的一些高血糖状态。就是说:这类高血糖是由前面所说的那些病引发的,当这些病治好了,血糖自然也就正常了。

妊娠糖尿病则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不包括孕前已诊断糖尿病的病人。这也是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病因也不十分明确,治疗和2型糖尿病大致相同或者不治疗。

这两类糖尿病也只占临床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

除去上面三个类型,总占比也只有10%左右。那么剩下的2型糖尿病就是最多的一种糖尿病类型,占比达90%。2型糖尿病也是我在这里需要主要讨论的糖尿病类型。

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和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简单地说,就是要么胰岛素分泌没有问题,但分泌出来不起作用(抵抗);要么是胰岛素分泌慢慢(进行性)减少同时分泌的胰岛素大部分不起作用。

不管是哪种,最终的结果都是葡萄糖到不了它该去的地方,只能在血管里“晃荡”,所以血糖升高了。

前边说过,血糖太低了,立即就会有反应,甚至有生命危险。但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升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血糖高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反应,因为人体本来就需要它。但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系统损害,最直接损害的是微血管,继而导致眼、肾、神经、心脏、大血管等组织器官出现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这就是糖尿病并发症,下面这些都是:

糖尿病足:下肢没知觉,溃烂长期不愈合,导致截肢;

糖尿病眼病:眼睛视网膜出血、脱落、失明;

糖尿病性胃轻瘫:腹胀、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胃肠功能混乱;

糖尿病肾病:最终导致肾衰竭,需要透析;

糖尿病导致的心梗、脑梗……

可以这么说,到了糖尿病并发症阶段,每一种病都是可怕的,甚至是致命的。

但由于病程比较长,“温水煮青蛙”,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危险。

这就是糖尿病,身边随处可见,但好像并没有那么可怕,这可能是你直观的感受,那么我要告诉你的事实是:糖尿病高发也就最近10来年的事情,之所以还没有随处可见的并发症,一方面是大量的患者接受了治疗,另一方面是并发症还没到高发的时段!

PART2

糖尿病西医治疗

科普完糖尿病基本知识,下面就开始谈谈糖尿病的治疗。先看看西医是怎么治疗糖尿病的。

西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体系,所谓“五驾马车”。

第一驾马车:教育。指的是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教育,让患者尽可能多的了解糖尿病的形成原因和治疗方法,从而接受规范的治疗和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第二驾马车:运动治疗,涉及到运动量、运动方式、运动时机。让患者通过有效的运动降低血糖;

第三驾马车:糖尿病的饮食控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进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获取就可以让血糖变化缓和一些;

第四驾马车: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的监测,只有经常监测才可能引起自己足够的重视,并且及时调整方案;

第五驾马车:药物治疗。通过药物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简单概括就是“迈开腿、管住嘴、按时吃药、经常检测”。

五驾马车的共同目标是:有效地控制血糖,尽量使血糖指标保持在正常范围,以减低糖尿病并发症出现的风险。

道理很简单,糖尿病病因不是很清楚,所以没有找到可以治愈的方法,既然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那就先“控制”血糖,让血糖不升高吧。

毕竟只是控制,单靠药物还是不保险的,所以运动和饮食控制是药物控制的辅助措施,也是很关键的。如果不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那么自我管理往往难以实现,让患者知道糖尿病的后果,总归在自我控制上有点益处吧。

再说说药物控制吧。不得不由衷佩服现代科技的发达,降低血糖的“路数”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有减少肝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的,比如“二甲双胍”;

有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胃肠道吸收的,比如“阿卡波糖”;

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比如“吡格列酮”;

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比如“瑞格列奈”、“格列喹酮”;

有促进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利拉鲁肽”、“西格列汀”;

还有促使血糖从肾脏直接排泄掉的“达格列净”;

当然还有终极武器:直接注射“胰岛素”。

好似武林中的各路门派,各有各的独门绝技。各路“好汉”轮番上,还怕血糖降不下来?!

遗憾的是,还真有降不下来的。或者说越降用药量越大,最后还是降不下来,甚至胰岛素注射进去也不管用。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只是“控制”,没有解决发生血糖升高的根本问题。血管里葡萄糖很多,但细胞吸收有限,最终也会导致机能越来越差。2型糖尿病的根本问题在于胰岛素抵抗,不是1型糖尿病单纯的胰岛素缺乏。单纯缺乏,那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就能解决根本问题。但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可能还有其它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单纯控制血糖就显得十分无力。

另外,需要长期吃药或者长期的饮食控制,客观来讲,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因此真正能做到的往往是极少数。“五驾马车”看起来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于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最后走向了并发症阶段。

PART3

糖尿病中医治疗

那么,中医是怎么看待“糖尿病”的呢?

前面说过,中医没有糖尿病一说,可以和糖尿病挂上钩的是“消渴症”。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记载,称:“有病口甘者……名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转为消渴”,即认识到饮食不节、肥胖是消渴病的致病因素。

“消渴”一词虽首见于《黄帝内经》,但当时多称之为“消瘅”。“消”是肌肉消失的意思,“瘅”是久病或发热的意思,消瘅是因内热引起机体消瘦弱为特征的病证,虽然包括糖尿病的一些症状,但不尽相同。

消渴症与糖尿病挂钩最直接的是唐代名医孙思邈。他不但有治疗由饮食引起的消渴症的具体办法,还对这类患者的生活习惯直接提出了相关要求。可以说是生活习惯管控的最早提出者。

“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蚱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

喜欢饮酒的,必然饮食无度,积年经久,必成消渴。

“病消渴者,治之愈否,属在患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日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

这类病人,如果治好了,不注意自我控制,则“死不旋踵”。

“其所慎者有三,即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三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病。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明确要少喝酒、不贪色、少食过咸的食物以及面食(应该是指淀粉类食物),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可以看出中医很早就开始对糖尿病有一些研究的,尽管名称说的不一样。

显然,中医对糖尿病的理解肯定是因为脏腑功能失衡引起的,那么通过调理脏腑功能使之恢复正常就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思路。

现在有很多文章说自古就有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案例,而且中医可以治好糖尿病,理由是中医注重整体观,而且病因病机清晰,治疗得当,则自然可成。

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中医所谓消渴,那必然出现“三多一少”症状了:口渴需要多饮水、饮水多但不解渴而导致多尿、容易饥饿而多食、但吃得多身体不吸收反而出现消瘦。一旦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的,要么是1型糖尿病(病程短,发展快);有么是2型糖尿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了。根据现代研究,2型糖尿病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的已经是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后至少2年以上的病程了。

这么说来,前面所提到的治疗消渴,只是治疗了2型糖尿病的初期并发症而已,并没有治疗糖尿病本身。如果是1型糖尿病,中医应该是完全没有办法的,尽管1型糖尿病发病率低,当时也肯定存在,只是那时的人们不能分辨罢了。道理很简单,那时并不知血糖为何物!

治疗好了并发症,或者说消除了症状,并不等于治好了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并不明确,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因此,我不完全认同那些文章所说的观点。根本原因在于以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分析主观性成分较多,并不准确。理由有三:

1、糖尿病并发症是在糖尿病发生后相当长时间内交叉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糖尿病本来的病因病机导致了高血糖的产生,高血糖又成了并发症的病因病机,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因此,治好了并发症,血糖也确实下降了,但容易复发。因为并没有完全调理好使血糖正常的相关机能;

2、糖尿病本身的病因病机很难通过四诊合参确定,原因是通过体检确定的糖尿病患者,有相当一部分从外观上很难判断。说白了就是好多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的看上去很健康。有论文称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群体中体质判定为“平和质”的达到18%。还有20%的患者虽然有体质偏颇,但表现不明显。因此单凭四诊合参很难明确病因。有的人可能会说,既然没有症状,那就没有病。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糖尿病的病程较长,但发展是必然的。不能等出现并发症再去治疗吧!

3、代谢类疾病病程较长,对人的生理机能的影响也是“润物细无声”,中医现有的对患者体质的评价手段很难发现蛛丝马迹。

每个人的病因病机都会有不同,如果没有准确判断患者的病因病机的手段和方法,就算有治愈的案例,那也只是偶然。

但这并不影响我相信中医可以治好2型糖尿病,我始终认为中医在治疗2型糖尿病上有很大的优势的。

有关中医的治病思路在我前面的文章里有详细的论述(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hn/71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