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个关于小儿眼底疾病的线上会议。会上主要对多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雷柏氏先天性黑矇和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等,做了重点介绍:从一百多年前的命名,当时定义的临床表现特征,到后来发现的致病基因都做了系统的介绍。
经过充分的讨论,大家发现这些应用传统命名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其临床表现差异性很大。甚至有些时候用传统的临床诊断方法较难有一个确定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但是当我们用基因检测得到的基因诊断解释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时,就容易多了。
因为每种基因对应的蛋白都有相应的生理功能,根据某种基因突变导致的相应蛋白功能缺失,就可以大致判断其临床表现特征,进而判断相应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而相关临床表现的匹配,又可以反过来佐证基因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对验证确认检测出的基因突变是否是造成相关疾病的致病突变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RPE65是视觉形成中很重要旳视循环(也叫视黄醇循环,Retinoidcycle)中的一个酶。当RPE65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这个酶缺失时,可导致患者缺乏11-顺式视黄醇,进而引起视循环中断不能合成杆细胞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造成视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感光细胞退行性变。大多数有RPE65突变导致的患者,因为没有暗环境下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在出生时就可以因视杆细胞功能缺失,出现严重的夜盲表现。
另一方面,虽然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但科学家发现:因为视锥细胞拥有相对独立的视循环替代系统,RPE65突变患者才可以保留一定的视锥细胞功能,也就是可以保留一定的白天视力和中心视力。因此和那些出生时就有严重视力障碍的其他雷柏氏先天性黑矇(LCA)患儿相比,RPE65基因突变相关患者的白天视力和中心视力可以相对较好,眼球发育相对正常的机会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通常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RPE65基因突变致病的患者中,上述症状和体征不一定和年龄呈正相关,除了共同的严重夜盲外,由于对锥细胞功能的影响程度不同,RPE65突变患者可出现三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儿临床表现较重且出现较早,除了夜盲还有白天视力障碍的患者往往被诊断为先天性黑曚2型;这些患者可以有LCA患者常见的生后不追物,眼球震颤或者压眼症等典型表现,但和其他类型的LCA患儿相比,这些表现通常较轻,甚至有时缺失。有些患儿的白天中心视力在3-6岁甚至会有轻微改善。
有些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稍晚,刚开始只有夜盲,白天视力障碍不明显,后来才发现视力逐渐下降。这类患者一般被诊断为早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Earlyonsetretinitispigmentosa);这些患者一般没有LCA患者常见的生后不追物,眼球震颤或者压眼症。有些患儿在能够独立走路前甚至没有明显的视力障碍表现。很多患儿2岁左右才发现有夜晚不愿意外出的现象,更晚一些才发现白天视力也不正常。因为这类患儿眼球发育正常,出生时又没有发现明显的眼部异常,很多患儿在3岁医院时都是找的小儿屈光或者斜弱视医生诊疗;因为患儿较小,做ERG等检查比较麻烦,在临床上偶尔可见一些有轻度屈光不正的医院被直接诊断为弱视,需要注意。
极少数患儿锥细胞受累非常轻微,白天视力和色觉基本不受影响,主要表现只有夜盲。这类患儿在临床上常常被诊断为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ongenitalstationarynightblindness,CSNB)。这类患者由于只有自幼就有的夜盲,白天视力没有明显的进行性下降,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寻求治疗的积极性不如前两种,在临床上也比较少见,相关报道也不多见。但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静止性病变只是相对的,通过现代仪器的严格检测,这类病人的病变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只是因为进展相对缓慢和轻微,患者自己有时感觉不明显。所以这类患者更需要注意用眼卫生习惯,不要过度用眼和使用电子产品,避免使自然病程较轻且稳定的疾病过快发展甚至变成致盲性眼病。
在临床上,可能因为患者对早期症状没有注意,而且有些患者的临床表现不是特别典型,有时对上述三种临床诊断也较难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和选择。但不管上述疾病的临床表现有何差异,临床诊断的病名如何不同,只要是RPE65基因突变造成的隐性遗传,基因诊断就是明确的,基因疗法的治疗也是一样的,都可以通过已经在美国被批准应用的基因治疗药物Luxturna进行治疗。
目前对于由同一个致病基因突变位点造成,但有些患者临床表现各异的原因不是十分清楚,因为除了最重要的遗传因素外,每个患者的生活环境差异也可能会影响疾病的最终结果。
但在具有同一个致病基因的患者中,不同基因位点的突变对相应蛋白功能的不同影响很有可能是造成他们临床表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rd1小鼠和rd10小鼠都是由PDE6b基因突变造成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模型。但rd1小鼠中PDE6b基因突变位点可以造成磷酸二酯酶β亚基功能的完全丧失;而rd10小鼠中PDE6b基因突变位点只能造成磷酸二酯酶β亚基功能的部分丧失。结果就是相对于rd10小鼠,rd1小鼠的视网膜变性发生的更早,病变更严重。
所以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但和致病基因及相关蛋白在视网膜生理上的具体作用有关,也可能和不同致病突变位点对相关蛋白功能影响的程度有关。
庞继景医生出诊时间
初诊患者:每周二下午:14:30-17:30
复诊及遗传周四上午:8:00—12:00
地点:福建省厦门市思北区厦禾路号,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思北院区1号楼5楼5号诊室
注意:
一、初诊病人周二下午需要挂号进行各项检查。(需要进行两天才能完成的眼底照相、OCT、ERG、VEP、视力/视野/色盲/验光等各项辅助检查)
二、复诊及遗传咨询病人周四上午挂号就诊。
预约-
希望进一步了解视网膜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及基因治疗进展,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hn/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