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专家共识2型糖尿病分级诊疗与质量管理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主要危害是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致残的主要原因。近2年,糖尿病的药物和临床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国内外指南依据新证据做出了较大调整。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分级诊疗与基层管理糖尿病学组组织专家制定了《2型糖尿病分级诊疗与质量管理专家共识》,关于降糖药物治疗路径,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糖尿病患者评估与筛查筛查对象

所有要求血糖检查的社区居民,尤其是下列两类人群应主动筛查:

(1)所有成年人中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表3),无论年龄大小,宜及早开始糖尿病筛查(Ⅰ类)。

(2)所有40岁以上人群,无论是否存在除年龄外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均应开始筛查(Ⅰ类)。

筛查频率

首次筛查正常者,每3年至少筛查1次(Ⅰ类);6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筛查1次(Ⅰ类)。

筛查方法

空腹血糖检测简便易行,宜作为常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若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同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75g糖负荷后2h血糖(Ⅰ类)。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评估更加简便易行,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初筛糖尿病患者。判断糖尿病风险的最佳切点为25分,故总分≥25分者必须行OGTT以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Ⅰ类)。

目前,《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暂不推荐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作为常规筛查方法(Ⅰ类)。

糖尿病诊断诊断标准

糖尿病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加上糖负荷后2h血糖≥11.1mmol/L(Ⅰ类)。

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若无明确糖尿病病史,不可根据此时的血糖水平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因素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Ⅰ类)(表5)。

急/危症诊断

空腹血糖≥16.7mmol/L或随机血糖≥20.0mmol/L,应高度怀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若有条件,可检测尿酮体或床旁检测血酮;随机血糖<2.8mmol/L,无论是否有症状,均应考虑有严重的、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hn/36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