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还不很均衡,儿童盲和低视力的原因差别也很大。了解我国儿童盲与低视力的流行病学情况,对于精准开展儿童防盲工作非常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盲和视力损伤分为5级,“盲人”的定义是:一个人较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05;“低视力”(lowvision)的定义是:较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3,但大于等于0.05。年全世界估计约有2.85亿视力损害患者(0.39亿是盲人,2.46亿是低视力),儿童约有万(其中万由屈光不正引起,较易诊断和治疗;万是不可避免盲)。
尽管儿童盲的比率很低,约占总盲人数的4%,但其影响程度却更为严重,儿童比成人生活的时间更长,且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早期的视力损害对其身心健康、未来受教育的程度及就业的影响更大,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更沉重。因此,儿童视力损害的调查及治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WHO近1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视残儿童在全球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导致儿童低视力的主要病因是遗传、先天性眼病,其次是弱视、屈光不正、角膜病、视神经病、白内障、视网膜病及青光眼。
年9月由国际防盲协会主持的第六次全体大会在北京召开,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代表我国政府在“视觉”行动宣言上签字,向世界做出承诺:在我国根除可避免盲,包括白内障、沙眼、河盲、儿童盲、屈光不正和低视力。在年WHO将儿童盲列入“视觉行动优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bf/6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