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黑色素瘤(混合细胞型)一例
本期作者:姜珏
单位:西安医院
技术指导:周琦
技术支持:西门子医疗郑俊辉潘鑫高之喜
基本资料
女,45岁
病史:
发现左眼肿物来诊。
诊疗前后定位及检查
二维图像:
左眼见一实性占位,团块旁边可见条带状强回声。
彩色图像:
左眼占位性病变,血流信号丰富,RI:0.71
助力式弹性成像Stain:
与周围组织相比,结节偏硬
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质控图:
玻璃体内因充满液体,所以剪切波无法传播,呈红色显示;实性部分质控好,均匀绿色。
SWE测值:
肿块Vs=2.40m/s;正常部位1.19m/s
超声造影(视频):
Sonovue2.0ml经肘静脉注射,肿块内可见造影剂进入,均匀高增强,与视网膜分界不清楚。
增强后团块后缘不光滑。
病理结果
“左眼球”黑色素瘤(混合细胞型)
疾病概述
脉络膜黑色瘤是成年人较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在我国眼内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视网膜母细胞瘤,居眼内恶性肿瘤的第2位,好发于中年,男性略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
脉络膜黑色瘤如位于黄斑区,早期自觉症状为视物变形、小视或者大视症和色觉改变等为主的视力减退。当肿瘤位于周边部时,可长期无症状。
随着肿瘤的增大,玻璃体被突破,肿瘤向色素上皮与视网膜神经上皮间隙生长蔓延,引起视网膜脱离,视力高度下降并有明显的视野缺损。
同时脉络膜黑色素瘤还可以向巩膜浸润或沿巩膜导水管蔓延至眼外。
病因及病理:
肉眼所见: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可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表现为视网膜下暗灰色、不规则的实性肿块,肿瘤表面的视网膜常被肿瘤掀起,导致视野缺损。恶性黑色素瘤常呈盘状、球状或蕈状实性肿块。
镜下所见:色素膜的恶性黑色素瘤分为三种类型:梭型细胞A型、梭型细胞B型及上皮细胞型,此三型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出现。瘤细胞间质所含有丰富的血管,易引起自发性出血。
超声检查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主要发生在眼球后极部。
多数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为局限性生长,界限清楚。
因黑色素瘤的边缘血管呈窦样扩张,故声像图上前缘回声增强,向后回声逐渐减少,接近球壁成无回声区,即所谓“挖空”现象。
肿瘤所在部位的脉络膜被瘤细胞浸润,形成局部脉络膜无回声,呈盘状凹陷带,称为“脉络膜凹”。
CDFI可见血流信号丰富,流速较正常流速高,且为高阻的动脉血流。
超声造影:典型的病变表现为快进快出,均匀性高增强,增强后团块后缘不光滑。少数病变为同进慢出,但仍为均匀性高增强,增强后团块后缘不光滑为其特征性表现。
更多精彩,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bf/6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