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视眼科原创资讯
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导致中心视力下降的常见原因,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CSC多在4个月内自行缓解,而慢性CSC可以进展为慢性萎缩阶段,伴有广泛的RPE改变和囊样黄斑变性。发生CSC的危险因素包括基因倾向、高血压、A型人格、使用精神药物、睡眠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类固醇使用。
CSC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脉络膜内皮细胞中盐皮质激素受体(MR)诱导了血管舒张、高渗以及视网膜下液体积聚(SRF)。这可能是基因或环境的易感性导致了过度的皮质类固醇和/或高敏性MR积聚的结果。最近的一些小型研究表明口服MR拮抗剂依普利酮eplerenone可显著降低中央黄斑厚度(CMT)并改善视力,但仍缺乏有效的临床数据支持。
为研究依普利酮治疗慢性CSC的临床效果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德国弗赖堡大学BertanCakir教授等回顾性研究了24名对于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慢性CSC的患者使用依普利酮的治疗效果。
研究方案
24名至少4个月CSC病程,且对传统治疗方法无效。初始第一周25mg/d依普利酮口服治疗,后50mg/d维持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SD-OCT显示视网膜下液体(SRF)实现完全吸收的比例,次要结果为CMT和BCVA。
研究结果
平均天后,29%的患者实现了SRF的完全吸收,而33%患者出现早期短暂的SRF吸收,25%患者对治疗无反应。13%的患者因依普利酮治疗的副作用而被迫停止治疗。
研究人群中,平均CMT从μm下降至μm(下图)。
平均logMARBCVA从0.35改善至0.3。(下图)
基线OCT椭圆体带和RPE的完整性与更好的视觉结果相关。(下图)
依普利酮为抗药性慢性中浆治疗带来新契机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依普利酮对于传统方法无效的CSC治疗的价值。但存在广泛RPE改变的患者可能收效甚微,提示更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尚需要大型的研究探索会从依普利酮治疗中获益的特征性病人亚组。
原文: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不?下载APP接着看!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bf/5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