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宵宵,本名杨玉书,年3月4日出生,高考分被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年10月因病致双目失明,经医院确诊为“免疫性血管炎”、“远达性视网膜病变”。
小编说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可滑动至页面末尾,点击“喜欢作者”酌情打赏。打赏款项会全部交到作者手中。
我想从歌声里,听见永恒
同读书一样,听歌是我从小到大的习惯,始于好奇,终于想象。于我,有的旋律虽只听过一两遍,却是开启世间某种神秘之钥匙,在某时某地,只因看见天边掠过一片流云,我的脑海里会不由自主蹦出一段曾经听过的歌,口随心动,脱口而唱,如转瞬即逝的灵光。或许在将来的彼时彼地,我会回忆起今时今日的这个场景,旋律为引,时间为线:从未来的某一点回头望见曾经的自己,便宛若那首老歌——《昨日重现》。
过去的人听歌,为淘到一两张喜欢的专辑唱片,会在下班、放学以后,或是空闲的周末,信步走进某家音像店,在排得满满当当的货架间寻寻觅觅,偶尔挑选到心仪的光碟,自有一番欢喜。那些攒钱排队购买偶像新专辑的粉丝,那些口袋里装着随身听,耳朵里塞着耳机,边听边哼歌的学生背影,在时光温柔的冲洗下,显影成一张张黑白色的老照片。
互联网的巨浪滚滚而来,现在人们早已习惯在网上下载免费音乐,像酷狗、QQ音乐一类的软件,随时随地,方便快捷。抽屉里摆放的CD光碟不知何时落满了灰尘,角落里的CD机也无人问津,黯淡沉默,从前需要倒腾很久方能听到的音乐,如今仅是触手可及的轻轻几点。我们得到什么,我们失去什么?江河日下的唱片行业,逐渐消失的街头音像店,宣告着一个时代的落幕。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快得人眼花缭乱,快得人猝不及防,不过所幸:歌声依旧。
听歌是一个人的寂寞,但这份寂寞并不讨厌,反而予人以无穷妙悟。就像阅读文学作品,一旦沉浸其中,便置身另一个世界。从某些方面来说,音乐与文学不乏共通之处。如果说作家以笔下文字表情达意,含蓄深刻,那么音乐便是作曲者更直接更强烈的情感宣泄,以音传情,以情动人,清脆悦耳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慷慨激昂时,等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至于那低回婉转,更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音乐无国界之分,亦无种族之别,好的音乐能跨越时空,直击听众的灵魂深处。只可叹佳音难觅,遥想前人之《高山流水》何等妙绝,而今却不可得,嵇康一曲《广陵散》惊艳世人,终成千古绝响。能相遇一首好歌,是耳朵的福气,亦是一次由身到心的洗礼。
我听歌很杂:流行音乐、古典钢琴、民谣、爵士、从华语到欧美日韩,但凡听着顺耳的,我都乐意欣赏。我爱听歌,从歌里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心事,这曲调本不属于我,但由我听来,与我之记忆相容,便是独属我的乐趣。由心而发,想听就听了,想唱就唱了,心之所向,尽兴为上。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里,有林俊杰、蔡依林,有陈奕迅、五月天,还有许嵩、汪苏泷......等我老了,我依然要听他们的歌。当然这之中,对我而言最无可取代,最重要的,正是那个成为众多“80、90后”青春,可以听一辈子的周杰伦。
当年《双截棍》、《我的地盘》、《龙拳》风靡全国的时候,我虽年幼,犹记得身边认识的哥哥姐姐,几乎全是周杰伦的歌迷;大街小巷、商场饭店,无不流淌着属于他独特的旋律。听歌最重要的是感觉,而周杰伦,便是最对的那个调调。
不过,对于最早喜欢周杰伦的人来说,这一路走来,并不平坦。从前大人们谈到周杰伦,往往是:“哦,是那个吐字不清,整天哼哼哈嘿的毛头小子吗?”在诸多新闻媒体的报道里,对周杰伦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然而,周杰伦不愧是周杰伦,他本人同他的音乐一样富有个性,出道至今十九年,带来14张专辑,多首歌曲,多场演唱会,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强大的原创力令人叹服。
任外界争议喧嚷,他直接以一首《超人不会飞》表明心迹。想知道中华传统文化怎样在今天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强势回归吗?我们不妨来听一听这首开创“中国风”的《东风破》,觉得意犹未尽的话,之后还有《菊花台》、《千里之外》等。慢慢地,大众开始认可周杰伦,认可他的音乐。当西方rap遇上传统伦理孝道,这首《听妈妈的话》——以温暖轻快的曲调,平实生动的歌词,淋漓尽致地诠释出何为中国式嘻哈;如果你感觉生活不顺、身处低谷,不如来一首《稻香》;而在传遍大江南北的《青花瓷》之外,周杰伦为8年北京奥运会专门制作的——《千山万水》,堪称其出道至今最牛的一首歌,曾于8年伴神舟七号遨游太空,在太空中循环播放,并在之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此等殊荣,唯他一人。
周杰伦毫无疑问是一个优质偶像,他崛起于唱片业最后的黄金时代,创造无数不可复制的神话,你或许不喜欢他,却不得不承认他在音乐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以前段时间,当我在网上看到“周杰伦与蔡徐坤流量大战”的相关报道,惊得目瞪口呆,围观完偶像登顶超话第一,微博影响力破亿,欢欣鼓舞之余,感慨良多。
在如今这个看脸,看数据,流量至上的娱乐圈,许多被精心包装的偶像明星,光鲜亮丽的完美外表下,是缺乏作品支撑的空虚与不堪一击的脆弱。年底吴亦凡新歌霸屏美国iTunes排行榜,惊掉国外一众网友眼球,纷纷询问:吴亦凡是谁?这一闹剧般的事件背后,是众多吴亦凡粉丝花钱为偶像刷量打榜,这种在国内司空见惯的操作,彻底震惊了欧美乐坛——好好听歌不行吗,非要搞些有的没的。按照这些粉丝的逻辑:数据代表人气,流量等于影响力,管你三七二十一,先把排名刷上去再说。可是,一首名不副实的高排名的歌,真的好听吗?大浪淘沙,时间终会证明一切。
听歌本是一件简单的事,纯粹快乐,我们只想安静地听歌而已,连这都那么难吗?
信息时代来临,听歌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而是逐渐成为一种不分年龄段的大众需求:出门散步的时候,无论走在小区的单车道,或是森林公园的林荫路上,身旁路过的许多中老年人或在腰间挂一个“小蜜蜂”,或是直接拿着手机播放音乐,我常听到很多熟悉而陌生的曲调,全是老歌。
人们喜欢听老歌,我也不例外,iPad现在的播放列表里,一多半是十年前的我爱听的,一方面是因为如今的歌曲的确不如从前那般,几乎首首经典,另外,也是为了怀旧。
人们总爱怀念过去,并非因为过去有多么美好,只是我们留不住它罢了。一个人不管在四十岁、五十岁、或是六十岁,最爱听的,还是十几二十岁时听的那些歌。因为曾经那么热烈地追逐过、喜爱过,我们以年轻去经历,用余生去追忆,于是听老歌便成了一种情怀。青春太短,如今的人听的不是歌,是自己逝去的年华。而每个人的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动听的歌。
有了人写歌,便有了人听歌,其实听歌和做人也没什么两样:听想听的歌,做想做的事,选择在自己。生而为人,无论愿与不愿,都得于这红尘中争渡,世事无常、变幻莫测,我们想要寻求某些亘古不变的东西。我想,余生还长,足够我听完所有想听的歌,而我相信:从这歌声里,我能听见自己想要的永恒。
本专栏的开展,旨在能给特殊人群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欢迎需要帮助的朋友踊跃投稿,稿件内容不限于文章,我们会提供相应稿费。
-
邮箱:ch
sinmakers.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yunyun.com/smbf/3562.html